-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师大自编分子生物学课件第三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通道蛋白 第一节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第二节 细胞膜通道蛋白的研究历史 第三节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第五节 机械门控离子通道 第六节 水通道蛋白 第七节 离子通道与疾病 第一节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载体蛋白:能够与特定溶质结合,通过改变自身的构象,将与它结合的溶质转移到膜的另一侧。 通道蛋白:一类横跨质膜,能使适宜大小的分子和带电荷的分子通过简单的自由扩散运动,从质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 通道蛋白介导的物质转运其特点 (1)选择性 (2)饱和性 (3)可控制性 (4)通道蛋白参与的只是被动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不与被运输的分子结合,也不会移动,并且是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运输,所以不消耗ATP。 (5)通道蛋白的运输速度很快 第二节 细胞膜通道蛋白的研究历史 离子通道的研究历史 1791年Galvani观察到了电刺激蛙腿后产生的生物电反应现象。 1890年,德国科学家Wilhelm Ostwald就根据人造胶体膜的实验结果,提出生物活组织中测到的电信号,可能是由于离子通过细胞膜的移动形成的。 1902年,Bernstein根据当时的电离和电化学概念提出了经典的膜学说,他认为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不同分布和运动是产生生物电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Young发现枪乌贼神经轴突容易被单独剥离用于实验研究。 1949年凌宁和Gersrd细胞内微电极记录的技术革新突破 70年代中期,两位德国科学家Neher和Sakmann在电压钳(voltage clamp)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可以直接观察单个离子通道活动的膜片钳技术。 80年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膜离子通道的纯化和克隆研究。 90年代后借用现代光谱学、生物信息学和蛋白质结晶技术,从空间的角度拓宽了人们对膜离子通道溶液/晶体构象的立体视野。 水通道的研究历史 早在19世纪中叶就有人提出细胞膜上可能存在介导水转运的通道。 1957年,Sidel和Solommon才发现红细胞膜的高效水通透性是由水选择性通道介导的。 80年代中期,Peter Agre在研究红细胞膜Rh血型抗原时分离纯化了一个分子量约28kD的膜内在蛋白,命名为CHIP28(channel-forming integral protein,通道形成整合蛋白)。最终确认该蛋白就是水通道。 第三节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功能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ion channel),又称电压依赖性(voltage dependent)或电压敏感性(voltage sensitive)离子通道,因膜电位变化而开启和关闭,膜两侧的跨膜电位的改变,是控制此类通道开放与关闭的直接因素。 电压门控通道一般包括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和氯通道型,各型又分若干亚型。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电压门控钠通道和钙通道的功能性亚基均各由4个疏水重复结构域(Ⅰ—Ⅳ)组成,每个结构域有6段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跨膜α螺旋序列片段(S1—S6),在S5和S6之间尚有一个P段(pore-forming segment) ;它从膜外面进入膜中,但不穿膜而中途折返,回到膜外。每个结构域中的第四个跨膜α螺旋在氨基酸序列上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每隔两个疏水氨基酸间重现一个带正电的Arg/Lys残基,它们与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开合机理有关。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分子只相当于电压门控钠通道和钙通道功能性亚基中的一个重复结构域,经6次穿膜(S1—S6)。S5与S6之间由一个相当于钠通道的P段的H5段连接,整个通道由4个同源亚基构成。细胞内K+的浓度为细胞外的10倍以上,由于该浓度梯度,K+可以利用K+通道跨细胞膜到细胞外。K+和Na+都是球型离子,并且K+的离子半径比Na+大,而却不能利用该通道跨膜。通过对细菌的通道的三维结构的解析,使人们对K+通道的高度选择性通透机制有了清楚的了解。 第四节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ligand-gated ion channel),常见于神经细胞和神经肌接头处。 nAch受体是第一个被纯化并被结构解析的配体门控通道。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实际上是离子通道偶联型受体,它们与细胞外的特定配体结合后,发生构象变化,结果使“孔”打开,对离子通透。 nAchR门控性和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nAchR由4种不同亚单位组成的五聚体跨膜蛋白,总分子量约为290kDa。 nAchR的每个亚基可为两个结构区域,即胞外区(膜外区)和跨膜区; 每个亚单位均由一个大的胞外N端(约210aa),4段α螺旋跨膜序列(M1—M4)以及一个短的胞外C 端组成,其中M2直接面向孔道,围成离子通道;M2呈倾斜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