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锡五审判方式.doc

  1.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锡五审判方式 1、相关定义 1.1、民事在线审判方式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乃是解决法律问题所必须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限定严格的专门概 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问题。” 所以,对于在线审判方式的研究, 我们首当其冲需要界定的便是在线审判方式的概念,这是我们分析在线审判方式的 性质与特点,以及它与传统审判方式的关系的基础。 1.2、()民事远程审判方式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1.民事远程审判方式与电子司法 电子司法,是”指司法活动的数字化电子化,主要依赖于电子信息的形式呈现司法 活动的法律场景。”7电子司法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远程审判方式、电子证据、电子 送达、网络直播、电子签章以及执行案件信息等系统在内。民事远程审判方式只是电子 司法的一个主要表现样态之一。就应用程度而言,电子司法中其他表现样态相较于民事 远程审判方式的适用更为常见,也相对更为成熟,而民事远程审判还需要经更多的实践 3 经验来检验完善;就适用范围而言,电子司法不仅适用于民事案件,在其他类型案件中 的应用也必不可少。 2.民事远程审判方式与网络直播 网络直播是指通过网络视频直播案件审判活动,使社会大众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案件庭审全过程。 网络直播与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相比,二者虽然都有远程点,但是网络直播的远程点可以有无数个, 而民事远程审理点只能是有限的几个法院;观看网络直播者并非案件的诉讼参与人,而在民事远程 审理点的一定是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网络直播是为了让社会大众能够在网络上观看庭审过 程,以实现司法公开,而民事远程审判方式是为了让不方便出庭的民事诉讼当事人或者诉讼参与人 在方便的地点参与审判,以保障权利的实现。在我国,网络直播在全国的覆盖范围相较于民事远程 审判方式更为广泛。 1.3、民事在线审判方式的概念 在我国,在线审判方式的概念还未见诸纸面,更多的是用电子审判、科技审判、 远程审判、视频审判、网上审判、网络法庭等字眼来代替。就连国外,对于这种审 判方式名称的表述也不相一致。 笔者之所以在此将这种依靠电子技术的审判方式 表述为在线审判方式,意在突出这种审判方式的虚拟性——依赖于网络,但却不囿 于网络,在其他的硬件设备的协助之下完成证据信息的传送。这也是它区分于传统 审判方式的首要特点。 对在线审判方式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的表述大同小异,基本上达成共识:在线 审判方式是一种借助于网络视频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音频处理、视频图像传输 通道、多媒体储存技术与显示等技术,使法院审判人员与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分别 在审判法庭及远程审理地点同步完成法庭审理和裁判活动的全新庭审方式。在这 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在线审判方式不同于网络直播。首先,网络直播并非庭审方式, 它是将法庭的审判过程同步延伸到了网络之上,使社会公众能通过网络直接”观看” 案件审理的全过程,扩大社会对案件审判的监督,同时对广大公众起到普法宣传作 用。其次,网络直播所作用的对象是与所审理的案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们群众, 它是我国实现阳光审判,促进司法公正与公开,加强人民参与司法监督的一种措施 [美]E 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04. 在英文中关于在线审判的表达有几种审判方式:Cyber Court, Electronic Court, Video Trial, Video Frequency Justice,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表明,对于在线审判在法律体系中的认可程度和对于在线审判的发展和前景是 有一些区别的。 5 或方式。 1.4、学术成果发表方式多样化可能会使核心期刊的概念淡化 5.4.3 学术成果发表方式多样化可能会使核心期刊的概念淡化 对于用户来说, 他关心的是他所需要的学术信息,却并不一定要了解这些信 息来自于何处。这样以来, 订购某种杂志概念将淡化, 而出现出订购有关文章需 求。今后,网络出版发行商将主要提供这两种服务方式: 一为出售整本期刊的使 用权, 或向读者提供检索手段, 根据读者要求出售出单篇文章, 提供个性化服 务。 74 [1] 郭镇之. “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现代传播,2002 年第 3 期 [2] 王健. “政府新闻学与中国国际传播国际研讨会”在沪举行. 南京日报,200 8 年 12 月 [3] 张咏华,秦晴. 2006 年中外国际传播研究界的关注议题一瞥——以若干中外 有关学术刊物为例. [4] 芮晟豪.韩中两国新闻传播学界交流之回顾——对 1992 — 2006 年的几种刊 物、国际研讨会的学术考察.国际新闻界,2007 年第 9 期 [5] 田阡. 基于 Web2.0 的学术传播与互动——以”人类学在线”网站为个案.网 络教育,2009 年第 12 期

文档评论(0)

zhuanqmf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