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相关定义
1.1、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健康(一)健康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一些人对健康的理解却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 “(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就是健康。其实健康不仅仅是指 生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 1946 年成立时,就在它的宪章把健康概念定义为:”健 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 状态。”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又给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 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随着社会的发 展进步,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入,健康的概念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越来越多的人 注意到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健康,至少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 好状态。许多人开始接受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 壮、精力充沛,并具有健全的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状态” 的说法。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其内涵,国内外学者由于所 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异,迄今为止尚未有统 一的意见。 1929 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三次全美儿童健康及保护会议上,与会学者认为”心 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的知能而获得满足、感觉愉快的 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并有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 精神病学家麦灵格(Karl.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年 5月修订第3版(增补本),第 550 页.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 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308 页. 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第 43 页. 4 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应外部世界,保持平稳的 情绪,在各种心理品质中具有愉快的性情。《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心 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 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美国学者马斯洛(A.H.Maslow)将理想的心理健 康状态称为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即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 的不断成长。这样的人具有如下临床观察特征: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 更加适意的关系;更能接受自我、他人与自然;自发性(即很少做作),坦 率,自然;以问题为中心(即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以外的问题上,以身外问题 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超然独立的需要,离群独处的需要,对于文 化与环境的独立性;自主性,自由意志,积极的行动者;更新颖的欣赏,情 绪反应的丰富性;高峰体验(peak-experiences);社会感情(一种与人类 一体的感情,对人类怀有很深的认同、同情与爱,真诚地愿意帮助他们,就像帮 助自己的兄弟一样);更深刻和深厚的人际关系;更民主的性格结构;区 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创造力;对文化适 应的抵抗;自我实现者也有缺陷。 国内学者林崇德认为:”判断心理素质是否健康有两个指标,一个是适应性 指标,另一个是发展性指标。前者比较简单,一切不适应社会的现象都属于不健 康。后者却比较复杂,因为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多数问题属于尚未发展或尚未得 到发展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的种种表现,只要在正确的教育下,通过发展,就进 步了,不成问题了。所以,发展性指标是分析学生健康的根本性指标。”陈家麟 Menninger,K.,The Human mind,p.1,1937 转引自: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 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5 页. 刘艳.《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3),48 页. [美]马斯洛著,李文恬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22 页. 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第 32 页. 5 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谐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 统一的良好状态”。张玲认为:”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层次。 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中间层次:超越”第三状态”;理想层次:自我实现。 所以,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富有弹性伸缩的一个相对状态。” 樊富珉认为:”心理健康可以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从广义上讲,心理健 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作出良好的反 应,具有生命的活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