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幼儿教师的语言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影响
1、相关定义
1.1、关键概念的界定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分为集体教学活动、小组教学活 动和个别教学活动。其中,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指教师以班级为单位,有目的、 第一部分引论 有计划地组织,使在场儿童于同一时间内从事基本相同的事情,学习特定内容的 教学组织形式。 (二)反馈言语行为 Ramaprasad认为反馈是用以填补实际水平和设定水平之间间隙的信息。 M Carlo则表示反馈是指学生接收到的用以促进或修改对指令的反应和指导他 们更为有效地达到课程目标的权威信息[。7] Richard Lokhart指出教师的反 馈有时是针对学生的回答内容或针对所提供信息的正确与否给出的回应(包括补 充、解释、总结、肯定、表扬和批评等);有时是针对学生使用语言的准确性作 出的回应(即教师对语言形式进行澄清或纠错);有时则是围绕学生回答所涉及 的相关话题或观点作进一步的分析或追问W ,继而促成师生间的对话等。Ferris认为反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有效的反馈需将诸多因素考虑在内, 包括教学情境,个人的偏好,以及手头的任务。而niis则从交际的角度给反馈 下了定义:反馈是交流过程中的一种回应方式,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感谢、纠错、 提出需要或者仅仅表示感叹等[。9] 笔者认为以上对反馈的界定范围相对有些狭溢,他们更多地仅将反馈限定为 教师指导学业方面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微观到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显然这样的 界定难以涵盖教师所作出的反馈言语行为。结合相关已有研究,本文将其界定为: 1.从师幼互动行为的指向角度考量,是指教师针对儿童(施动者)的表现所 作出的言语行为。 2.从发出反馈所针对的内容角度考量,是指教师指向儿童行为表现、回答内 容等所提供的那部分有关教学情境,个人偏好,以及认知任务的言语行为。 3.从反馈的结果角度考量,是指涵盖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能够达成,或者未能 达成其实际交际意图的那部分言语。 4.从反馈的性质角度考量,主要是指语言型的行为,而非语言型的行为指单 4 第一部分引论 纯借用目光、表情、姿势、动作而不伴有语言的行为方式,则不归属于研究所聚 焦的范畴。 5 第二部分研究综述
1.2、概念界定
1、父亲 “父亲”有生物学和社会学两种含义。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是指某人直系 血统的上一代男性。 社会学意义上的父亲则主要是从儿童教养角度出发,代表的是教养子女成长 的男性群体。在法律_匕男性也可以经由合法的渠道,领养子女,或与有子女的 女性结婚,进而成为该子女的法定父亲。经领养而成为父亲的称为养父,与有子 女的女性结婚而成为父亲的称为继父或后父2。 在本文中所指的父亲主要是指社会学意义上的父亲,包含生父和养父、继父 等。 2、教养行为 在家庭教育学中,教养行为与教养方式相关,是相应的教养理念与教养方式 下的家长的行为表现,可以说家庭教养方式是由若干具体的家庭教养行为来体现 的。JeffreyJ(2003)指出,教养行为是指在特定情境中,亲子互动时父母特定 种类的行为,是父母教养方式的具体化。父母的教养行为既包括履行其职责的目 标定向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 绪的自然流露等,。 上50年代末,研究者们发现父母对于不同子女的抚养行为存在一定的稳定 性,父母总是以某种较固定的方式对待特定的孩子。随着教养行为中的稳定成分 研究的深入,区分父母的行为维度越来越多,按照父母不同的行为目的主要可以 王同亿主编:《现代汉语大词典》,海南出版社,19咒年版,第402页。 ant=zh一cfl JefrreyJ.wood等,Parenting and ehildhood~ety:theo以e哪试eal findin郎,and fijture directions. Jo切rnalofe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Iy44.(l) 分为3类:(1)以塑造儿童的行为为目的的行为,如敏感性、合作、控制、惩罚、 期望等;(2)以表达情感为目的的行为,如温暖、接受等;(3.)以了解儿童为目的 的行为,如对儿童发展的认知、对儿童发展的外部归因等。 本研究中的父亲教养行为,包含了所有家庭教养行为的类型,即有塑造儿童 行为为目的的行为,也有以表达情感为目的的教养行为和以了解儿童为目的的教 养行为。 3、社会性行为 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已经迟暮的老年人,都处于社会当中,与社会生活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些社会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即是社会性行为,它 与社会性关系、社会性认知、社会性知识、社会性特质、社会性情感等共同构成 社会性发展的要素。 本研究所称”社会性行为”主要是基于心理弹性理论,这一理论的重要内涵 在于个体是否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