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L—j●
日U吾
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世界各
国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承诺的基础上采取实质性行动,而食物生产将是采取
行动的重点领域之一。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热
潮的不断高涨,植物的有机营养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植物营
养研究领域中的又一前沿。众所周知,有机肥能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特别
是在改善农产品品质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独特效果,有机肥本身及其降解产物中
也含有大量有机氮化物(刘更另,1991)。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评价的重
要指标,土壤有机质矿化的中间产物为有机化合物,现已发现自然土壤中存在着
等,2001;李世清等,2002),并且有研究者认为植物对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化合
物的直接利用是氮循环过程中次要的但必不可少的途径(Chapin,1995)。据众
等,2005)。矿质、有机氮对植物氮素营养的贡献大小与营养介质中各自浓度以
0.1IxMcm。3soil的情况下,玉米对氨基酸态氮的吸收量可占全氮的90%以上。莫
良玉(2001)发现在等氮量(0.7raM)硫酸铵态氮与甘氨酸态氮无菌水培条件下,
水稻吸收的硫酸铵态氮占全氮的38.5%,甘氨酸态氮占35.9%:等氮量(1.4ram)
下大麦、大白菜、绿豆吸收的硫酸铵态氮分别占全氮的16.8%、33.2%、18.3%,
甘氨酸态氮占29.9%、38.9%、8.9%。此外,吴良欢等(2000)发现,在无菌液
体培养条件下,等氮量有机、无机氮对水稻的营养效果依次为甘氨酸态氮谷氨
酸态氮铵态氮。莫良玉等(2003)报道,在无菌水培条件下,培养30天后,
甘氨酸和谷氨酸处理的小麦干重显著高于缺氮及铵态氮处理。由此可见,有机氮
养分对作物具有普遍且重要的营养作用,然而,迄今植物有机营养研究大多集中
在有机氮的植物营养效应,很少涉及作物品质。
蔬菜是重要经济作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需求不再只注重
消费数量,而更重视质量。已有研究表明,蔬菜是一种容易富集硝酸盐的作物,
人体摄入的硝酸盐80%左右来自蔬菜(沈明珠等,1982)。作物可食部分的硝酸
(2002)认为蔬菜和自来水中的硝酸盐对人体是无害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有
益的,但是一般认为,含有过量硝酸盐的植物被人类食用后,会危害人体健康。
进入人体的硝态氮在胃肠中经细菌作用可还原成亚硝态氮(N02’一N),后者能迅
速进入血液,将血红蛋白中的低铁氧化成高铁,使其形成无法运载氧气的高铁血
红蛋白,造成人体缺氧,患高铁血红蛋白症(Dich等,1996)。亚硝态氮还可
与次级胺结合,形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诱发人体消化系统癌变(沈明珠等,
1982)。因此,一些国家和组织规定了蔬菜中硝酸盐的最高含量,例如,德国规
定冬季生长作物的最大硝酸盐含量为3500N03
mg kg。1(鲜重),中国规定叶菜
类蔬菜硝酸盐的最大限量标准为3000N03
mg kg。1(鲜重)。自从李比希创立矿
质学说以来,化学氮肥在提高作物产量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十年
来,人们为了提高蔬菜的产量,盲目地大量施用化学氮肥,并且由于蔬菜是易于
累积硝酸盐的植物,导致蔬菜产生严重的硝酸盐污染(封锦芳等,2004:马瑾等,
2004;王淑娥等,2004;卢凤刚等,2005)。已有试验结果指出,氨基酸部分取
代硝酸盐,可以降低植物体内的硝酸盐含量(Gunes等,1994:1996;陈贵林和
高绣瑞,2002)。对于外源添加的氨基酸对植物根系硝酸盐吸收速率和硝酸还原
Aslam等,2001)。但是由于试验结果都是在氨基酸易被微生物分解的常规培养
条件下进行的,试验结果不太严密,缺少可比性和系统性。此外,这些试验多数
是用根系发达的大田作物的幼苗(只有几天苗龄)进行试验,没有做过蔬菜方面
的试验。对于在无菌条件下,氨基酸部分取代营养液中的硝酸盐对小白菜体内硝
酸盐含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还没见报道。
作物可食部分的微量元素含量常被用作评价作物品质优劣的另一重要指标。
由于作物体内含有一些能促进或抑制人体对微量元素吸收利用的物质,即抗营养
素含量作为品质评判指标的可靠性。因此,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营
体内铁、锌等重点微量元素采用细胞或动物培养模型来评价其生物有效性,取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骨康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Ⅰ、Ⅱ型胶原及CTGF表达的影响.pdf
- 斑马鱼Slitl2基因的克隆%2c表达及初步功能研究和斑马鱼Decl%2cDecl2基因对心脏发育影响的研究.pdf
- 水稻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包颈的发生与其内源激素及同工酶关系的研究.pdf
- 人参、三七组方促血管生成的信号转导机制及相关临床文献评价.pdf
- 呼吸式玻璃幕墙夹层温度影响因素的研究.pdf
- 硅在缓解水稻幼苗铜毒性及水稻根锑毒性的机制研究.pdf
- GLUT4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pdf
-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pdf
- 温拌剂种类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的研究.pdf
- COL%2fBC、COL%2fBC%2fPVA复合膜的制备及化学交联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