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海纳百川包容共生的上海学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PDF

海纳百川包容共生的上海学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纳百川包容共生的上海学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海纳百川、包容共生的 “上海学派”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课题组 【内容提要】与中国物质性崛起相应的是,对中国的思想性崛起的追求也日 益提上日程,其中就包括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 原因,上海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先后经历了最初的引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后 来的自创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两个阶段的发展,目前正迈向构建“上海学 派”的道路。浮现中的“上海学派”以“共生”概念为基础,逐渐发展出以 “国际共生论”为核心,以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议题关联等为外围的 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它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具备宏大的历史视野, 且致力于对国际关系各议题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理解,以期服务于国家总体外 交和上海地方发展。但由于核心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研究方法尚不够发达、 研究平台和研究团队尚不够强大,“上海学派”的真正形成仍需较长时间。“上 海学派”的未来构建需要围绕“国际共生论”发展出其核心理论体系,需要 秉承“共生”精神实现多学科、多方法的研究,还需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做 实研究平台、夯实研究团队、充实后备力量。 【关键词】中国特色 国际关系理论 上海学派 包容共生 【课题组成员简介】张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副主任,副研 究员;于宏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 究员;张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士新,上海 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14)06-0001-17 1 20 14 年 第6 期 伴随中国物质力量的快速崛起,有关中国崛起的思想层面的探讨和建构 努力也得到快速发展,其基本指导框架便是仍在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具体到中国崛起的国际后果特别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这便 是仍在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可以认为,在自 2001 年“9 ·11” 事件后作为整体的国际关系理论陷于停滞的背景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 的发展有成为未来国际关系理论发展重要推动力的重大潜能。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学者对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具体内涵和方法, 仍存在诸多争议。① 显然,无论是美国学派还是英国学派或是哥本哈根学派, 任何一种理论方法内部都不是统一的。② 尽管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仍处于 构建之中,但这并不妨碍其内部事实上已经出现了不同的研究导向、逻辑和 方法,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北京与上海两地国际关系研究在旨趣、聚焦、方 法与路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上海对西方 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得益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初创时期的 “计划”优势,使其可以在较长时间内领先于国内同行。尽管冷战结束后特 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内国际关系研究的普及对上海冲击颇大,但这从另 一个方向推动了上海国际关系研究的转型和发展,进而事实上推动了中国特 色国际关系理论中“上海学派”的逐渐形成,其核心旨趣与上海这座城市“海 纳百川”的精神传承恰好吻合,即追求以“共生”概念为基础、以 “国际共 生论”为核心的国际关系理论建构。 一、从引介到共生: “上海学派”的历史发展 尽管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建设相对较晚,但考虑到中国曾经的半封建半 ① 相关的讨论可参见杨洁勉等著:《大国崛起的理论准备》,时事出版社2014 年版;杨洁 勉:《中国走向全球大国和强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准备》,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 年第 8 期;朱锋:《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与外交理论创新研究——新议程、新框架、新挑战》, 载《国际政治研究》2009 年第4 期;吴征宇:《马丁·怀特与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思想传统 ——兼论对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 年第5 期;等。 ② 白云真:《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跨大西洋分歧》,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 10 年4 期; 王勇:《国际政治经济学美英学派的论战——学术分野、国家地位与中国议题》,载《国 际政治研究》2011 年第1 期;等 2 海纳百川、包容共生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