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前教育史第一讲
4、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性格受环境的影响和周围人的感染,会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环境的影响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普遍注意的。 5、量资循序:教育儿童不能求之过急,要根据儿童的才能,逐步将教育加深加宽。要顺应儿童才能的发展,及时地给以教育,不要失掉儿童才能发展的可能性,该提出新要求时,就不能再固守旧有的成绩,否则同样会贻误人才。 6、有教有爱:父母爱子女乃人之常情,但对孩子既要爱又要教,既要慈又要严,爱与教结合,慈与严相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1、游戏 游戏始终是儿童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儿童教育中,游戏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儿童游戏的种类繁多,常有骑竹马、斗草、荡秋千、捉迷藏等。 2、讲故事 这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子女的最普遍的方式,尤其对幼小的孩子更是一种好的教育形式。《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3、体罚 体罚就是扑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流行广泛。这是侮辱儿童人格、压制儿童个性发展、违背自然原则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第三节 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 一、宫廷儿童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对太子、王子的教育最早商代已经存在 西周时期,“三公”、“三少”,太傅周公旦还制订了教育文件《世子法》,这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教育太子的教育文件,为我国保傅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保傅制度已确立并也有所发展。 西汉汉高祖执政后,师保傅制度逐步趋向制度化,日臻完善。西汉政治家、太傅贾谊,写成《贾子新书》,其中有《傅职》、《保职》等专章,系统地论述了傅保教育思想,在古代宫廷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代以后的帝王都很关注自己后代的教育问题,不仅要为太子、王子泽师,继续师保傅制度,而且还亲自教育子弟。 宋代以后,对保傅制度略有改动。演变成有序而无实的荣誉称号。常用于给在职、退休或死去的官员加封、追赠,作为嘉奖。对于太子、王子的日常教育,常聘请一些专门学者担任。 二、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宫廷儿童教育的核心就是对未来帝王的教育,所培养的君主合格与否,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决定国君的权力至高无上。从太子、王子幼小时起就加教诲,设置保傅之职,目的就是为他们自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说到底,宫廷儿童教育是为了维护皇姓家族的统治地位和权利,但这个特殊的帝王家庭,对太子、王子教育的好坏,又往往要影响国家的安危,国民的生计,一个有良好道德和文化水准的帝王,总会于国于民多少有些利。所以,宫廷儿童教育,尽管它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它却具有国家的意义了。 三、宫廷儿童教育制度 宫廷中的儿童教育与一般家庭的儿童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有制度作为保证。即: 保傅制度: 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的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对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训练,即为保傅制度。这些人员称师、保、傅,又分太师、太保、太傅和少师、少保、少傅,统称三公和三少。三少是三公的副职和辅助人员。 太保:保证太子日常生活举止合乎规范,生活要有规律,要负责太子身体的安全和安全。 太傅:多从道德和政治方面教育和教训太子。 太师:负责太子的学业,如诗书礼乐之类的经籍要交给太子,并且还要教太子懂得管理国家、统治百姓的道术。 三母制度: 在宫内,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子师、慈母、保母合成三母,他们共同承担教养太子的任务。 子师主要负责对太子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 慈母要根据太子的需要,供给衣食和其他所需; 保母负责安置料理睡眠。 注意:乳母较其他三母更有特殊的意义。身体健康、品德。 第四节 古代的胎教 胎教是在母亲怀孕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我的和外部的措施,有意识地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以便生育出聪明、健康的后代,是一种早期教育的措施。 我国古代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胎教学,但是一些典籍中,胎教论述极其丰富。 一、胎教的实施与演进 1、西周时期 最早是距今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周文王、周成王的母亲曾行胎教。西周是我国胎教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初始阶段,胎教主要实施于宫廷之内,对于百姓则是秘而不宣的。 2、春秋战国时期,胎教开始渐为民间所知所行。 我国古代记有胎教的书籍,最早成书于春秋之际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3、两汉 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则初步形成于两汉。 两汉著作有: 贾谊的《新书》——记叙了周室行胎教的方法。 刘向的《列女传》——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宫廷胎教经验,提出了孕妇对外界事物要“慎所感”的理论,为以后的“外向内感”的胎教理论奠定基础。 戴德的《大戴礼记》 王充的《论衡》——由“元气”这个原始物质形态运动而产生万物的这个基本哲学观点出发,对胎教做了新的阐述,阐明了古代胎教学说的哲学基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