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进“热闹”背后,呼唤“有效”课堂
走进“热闹”背后,呼唤“有效”课堂
【摘要】有效的课堂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听、去读、去说、去写、去认识、去表现、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心动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学生;效率
一、滥用“加星”,造成“激励评价”的无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于是,许多教师就自以为领会了课改的精髓,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时),对学生大肆表扬,变换奖励的物品,增加表扬的次数,教师激情澎湃,语言的“含糖量”直线上升。然而,物极必反,这样一来,常使课堂陷入评价的误区。
[案例]
老师:现在,谁能说说“狐假虎威”这个词的意思?谁能答出来,老师就奖他(她)一颗星。
学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
(书中有现成的句子)
老师(惊喜地):你真是个小天才,这颗星就归你了。
(“星”贴在额头上后,该学生得意地环顾四周)
老师:下面,老师要出一道“二星级”的题目。谁能用一个词分别概括“老虎”和“狐狸”的性格特征?
学生:老虎是又“凶狠”又“愚蠢”。
学生:狐狸是“狡猾机灵”。
(老师当即给这两个学生各贴了两颗星。“啊!”学生中发出了一阵叫喊,小眼睛立即紧盯老师,小脸涨得通红,等着老师出下一道题)
……
[反思]
这节课的“加星”评价,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且不说教者将题目分类成“二星级”是否科学,是否严谨,单就滥用“加星”这一举措,就存在着以下几个弊端:
(一)追求“物化”奖励
激励性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而在这节课中,学生回答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老师手中的“星”,成为炫耀的资本。一旦老师宣布“星级题”全部做完了,学生便“啊”的一声,兴趣全无,再也不愿主动学习了。
(二)浪费有效时间
课堂时间是恒定的,是短暂的,是宝贵的,这位教师不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潜心会文,却在重复的“撕星”、“贴星”的动作中,浪费了不少有效的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和谐的进程常常因“加星”而停滞,使师生思维和谐的流淌因“加星”而断断续续,呈现一种不连贯状态。
二、随意“齐答”,剥夺“个人体悟”的空间
语文课堂少不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但这样的对话是指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感受体悟的境界,而不是指课堂上一问一答的应和,合唱般的整齐热闹。
[案例](《第八次》一课)
老师:欧洲的苏格兰遭到了——
学生(齐答):别国的侵略。
老师: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
学生(齐说):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
老师:可是,一连打了——
学生(齐接):七次仗。
老师:王子都失败了,他不断地——
学生(齐答):唉声叹气。
老师:对这场战争,他几乎——
学生(齐接):失去了信心。
老师:后来,王子从蜘蛛身上受到了启发,进行了第八次战斗。他终于——
学生(齐说):成功了!
[反思]
第一次接触这样整齐划一、喊口号式的齐答时,我觉得热血沸腾,很为师生配合默契叫好。你瞧,教师一问,学生百应,士气高涨,气氛热烈。可是,又听了几节类似的课,便觉得不对劲儿了。仔细一想,原来这样的“齐答”存在着以下几个弊端:
(一)催化了学生的惰性
教者的问题并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零散而没有深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多数都能从课本上直接找到,学生可以不动脑筋,张口就来,只要跟着尖子生后面张张嘴巴,充当南郭先生就可以了。
(二)缺少了“生、本”对话的过程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哈姆雷特的音容笑貌存在于字里行间,存在于学生的想象之中,有时模糊,有时清晰。教师抛出问题后,应让学生读书、圈画,从读中完成对王子布鲁斯的人物感知,使王子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渐趋丰满,而不是一问即答,一问百答,教者沾沾自喜,以为掌握得很透彻,实际上,学生仍停留在“人云亦云”、“不知所云”的阶段。
三、无限“拓展”,导致“语文本位”的缺失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怪”现象——“贪多求全”。“声、光、电一起上,唱、跳、演全进来”,使得语文课堂热闹烘烘,语文不再姓“语”,而改姓“音”,改姓“美”,改姓“科”……这样的语文课表面热闹,实则一片荒芜。
[案例](《美丽的丹顶鹤》一课)
老师:你喜欢丹顶鹤吗?
学生:喜欢!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丹顶鹤很漂亮!
老师:让我们拿出水彩笔,画一只美丽的丹顶鹤好吗?
学生:好!
(一时间,教室里热闹成了一锅煮沸的水。小孩子一个个大呼小叫,激动得小脸通红。过10分钟,才在教师再三的“停——停——”中,停下了手中的画笔!)
老师:丹顶鹤“引吭高歌”、“展翅飞翔”,你能用动作表示吗?
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不对,应该这样演!
老师:请你上台试一试。
(演呀,演呀……一演就用去了10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