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诗性风格.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荀子》的诗性风格.pdf

第22卷 第4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12年12月 、b1.22 No.4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Dec.2012 《荀子》的诗性风格 柯马丁 (普林斯顿大学 东亚研究系,美国 普林斯顿 08544) 摘 要:通过讨论 《苟子》风格及修辞手段的极大多样性,重点关注了其中的诗歌语言。通过对 《劝学》、并在一定程 度上对 《性恶》的考察,从而提出 《劝学》并非线性论述之作,而是代表了一种复合体,由彼此独立的隐喻、譬喻和 流传下来的权威性格言所构成。相形之下,《性恶》则是紧凑的论说散文之典范,代表真正的作者声音。本文的结论是, 《苟子》并非个人著作,而是著述或者裒辑的文本之集合体。 关键词:《苟子》;修辞;作者身份;《劝学》;《性恶》;诗歌;散文风格 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12)04.0107.13 收稿日期:2012.09.06 作者简介:柯马丁 (1962一),男,德国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 《苟子》已被广泛视为成熟的论说性散文,①尽管其文学风格曾被——可能不太公平地——称作 “充其量 是ll O O OI无足轻重的”④。与 《论语》、《孟子》、《庄子》、《墨子》等其他早期中国哲学文本不同,它没有大量采用 轶事或对话来把自己假定或真实的作者展现为特定的文学人格; 其主要形式是铺叙论述的文章。 《荀子》的论 说性散文并没有把发言人构建为第三人称叙事的轶事主人公,譬如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等 (并且他们的人 种主题的专题论文组成,尽管它们很少 (甚至可以说从不)是首尾一致的。 通过详细探讨部分代表性篇章,本文提出对 《荀子》的风格当有更细致的理解;更具体地说,通过追寻个体 我感谢金鹏程 (Paul Rakita Goldiu)、毕鹗 (Wolfgang Behr)、裴德生 (Willard Peterson)、胡明晓 (Michael Hunter)、何莫邪 (Christoph Harbsmeier)的 评点和对参考资料的建议。 ① 金鹏程堪称道出了对此文本的共同态度:“荀子的作品简洁明白,其哲学立场富有原创性和逻辑性”;见其:Rituals ofthe Way..The Philosophy ofXunzi (Chicago:Open Court,1999),xiii。 ② D.C.Lau,Mencius(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 970),8. ③ Mark Edward Lewis,WHting andAuthori in China(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Press,1 999),58. ④ 唯一提到 “荀子”(包括 “孙卿”、“孙卿子”或“苟卿子”)的只有三篇,即《儒效篇第八》、《议兵篇第十五》、《强国篇第十六》。此外,末章 《尧问篇 第三十二》里有一段可能出自其弟子或后世学者的对苟子的 “颂词”(王志民[JohnKnoblock]语),其中对他的称谓是“孙卿”。因为这些章节提到苟况时是 用第三人称,所以每被认为其弟子所作。 ⑤ Wiebke Denecke,The Dynamics ofMasters Literature: Chinese Thoughtfrom Confucius to Han Feizi(Cambndge: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0), 180.亦参见鲍则岳 (wi11iaInG Boltz)的说法:“出自单一作者手笔的文学性或文章式的文本是我们现代世界通常理解文本的方式,但这在早期中国却并非 常态,而最多只是例外”;见其:“The Composite Nature ofEarly Chinese Texts,”in Text andRitual in Eb ,China,ed.Marti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