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甘地被刺》课堂实录.doc
《甘地被刺》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新闻60分》片段
师:(导入)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屏幕上播映的是什么节目呢?现在很多人每天都有一个必修课,就是看新闻,及时掌握自己所需要的最新资讯。大到9.11恐怖袭击,小到汕头的创卫行动,新闻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顾问,拒绝阅读新闻,就像拒绝呼吸新鲜空气,脑袋很快会受到亚健康状态的威胁。所以如果我们想远离“井底之蛙”的尴尬,就不能拒绝跟新闻的亲密接触。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了新闻单元的几篇课文,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课本上的一则消息,进一步来掌握新闻的文体特点和它的一些表现手法。请大家打开课,下面先考考大家筛选信息的能力,请大家用2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将文章压缩为一则不超过30字的简明新闻。
生1: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一印度教徒刺杀身亡,印度上下悲恸惊恐。(教师板书)
师:大家觉得这样压缩准确吗?有没有包含了新闻的基本要素?
生:没有说出事件发生的地点。
师:那么我们可以如何修改呢?
生:改为“甘地在波拉宫遇刺身亡”。
师:把地点表述为“波拉宫”过于具体了,而且“波拉宫”并不是一个有名的建筑,读者很难明确它的位置,所以我们应该把“波拉宫”所在的城市说出来,这样读者更容易获取准确的信息。大家一起把压缩后的简明新闻说出来!
生: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新德里遇刺身亡,印度上下悲恸惊恐。(教师更正板书)
师:很好!现在我们把这则简明新闻跟课文比较一下,很明显课文的内容更充实,那是因为课文在交代了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对什么内容的描写呢?
生:人物语言,行动……
师:对,也就是增加了对“细节”的描写。细节是指我们描写的人物、事件等对象身上富有特征性的细枝末节,包括人物的一举一动,只言片语,还有场景等等。接下来我们重点来赏析《甘地被刺》这则消息中的细节,请大家先从课文中找出一两个你印象最为深刻的细节,想想它在这则新闻中起了什么作用,然后跟周围的同学自由交流,等一下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跟我们分享他的心得。
(学生自由讨论3分钟)
师:谁先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我找的是第六段中“他用印度教徒常用的双手加额表示宽恕凶手。”这个细节。这个细节很能突出甘地的宽大胸怀,因为一个人中弹是非常痛苦的,但是这时候甘地却还能挣扎着做出宽恕凶手的动作,这是需要很强大的信念的力量来支撑的。据我查到的一些资料,枪杀甘地的是一名印度教徒,当时穆斯林教徒不断杀害印度教徒,而甘地主张印度各个宗教要和平、团结,反对印度教徒用暴力进行报复,所以引来一些印度教徒的不满,才会遭遇暗杀。但我觉得甘地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他为印度和平所做的巨大贡献。
师:你分析得很好!而且你还给我们介绍了这次事件的背景,谢谢!一个人在中弹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反应,比如痛苦的表情、挣扎,或者呻吟等,但在这里作者抓住了甘地在被子弹击中后最不寻常的一个动作细节,他用尽生命中最后一丝力气来表示对凶手的宽恕,来化解印度内部的宗教仇恨,为印度和平尽最后的努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甘地宽大的胸怀和他坚定的信念。
好,刚才这位同学找到的是一个动作细节,我发现刚才大家在自由讨论的时候,有不少同学特别注意到文章当中的两个语言细节,可能大家都受到了课后思考题的启发。哪位同学可以来说说你对文章当中的语言细节的解读呢?
生3:我特别有感触的是第七段“你来晚了”这个细节。
师:嗯,你觉得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生3:我认为甘地是在告诉凶手,现在你杀了我也没用,因为当时印度的局势基本已经定下来了,就是印度的穆斯林自己组成一个国家独立出去,所以即使现在杀了甘地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因此甘地这句话是在告诉凶手他的举动无济于事。(停顿了一下)
师:还有没有补充呢?
生3:没有了。
师:好的,我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还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你来晚了”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一个深层的意思,那就是“我并不害怕死亡”。甘地为什么不害怕死亡呢?我们要注意到此时甘地已经是一个78岁的老人,他已经为自己的信仰,为印度的解放奋斗了几十年的时间,他的精神已经影响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即使甘地此刻死了,他的精神也不会死,还有许多人会沿着甘地的足迹继续走下去。所以这个语言细节也表现出了甘地的自信,表现出他对未来印度最终将走向和平和团结的乐观态度。
这是文章中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细节,还有另外一个第十段“过了一会,她对悲痛的人群——其中有印度总理潘迪特·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说:‘巴普(父亲)死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玛妮是甘地的孙女,但她为什么称甘地为“父亲”呢?
生4:我查过资料,在印度的习俗中,凡是受尊敬的人都可以被称为“父亲”。玛妮是应该是非常尊敬他的祖父甘地的,另外她这时候不是站在血缘的立场说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众立场说这句话的。所以她称甘地为“父亲”。
师:你能够从印度文化习俗去理解这个问题,很好。甘地是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