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护理查房.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护理查房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查房 查房目的 1、了解急性胰腺炎的分类、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 2、熟悉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护理进展 3、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治疗 4、掌握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气道管理 5、掌握急性胰腺炎的预防 概 述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青壮年,女性高于男性(约2:1)。其发病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主要病因为胰管阻塞、胰管内压力骤然增高、和胰腺血液淋巴循环障碍等引起胰腺消化酶对其自身消化的一种急性炎症。 重症急性胰腺炎(包括急性坏死性和/或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由于发病突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迅速,易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病死率高达20%~30%,故治疗相当棘手。其中急性出血坏死型约占2.4~12%,其病死率很高达30~50%。本病误诊率高达60~90%。 急性胰腺炎的分类 1、病因分类:此分类法不是完善的分类法。 ①胆石性急性胰腺炎; ②酒精性急性胰腺炎; ③家族性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④继发于甲状旁腺肿瘤的急性胰腺炎; ⑤手术后急性胰腺炎; ⑥继发于胰腺癌的急性胰腺炎; ⑦继发于腮腺炎的急性胰腺炎; ⑧特发性急性胰腺炎等。 急性胰腺炎的分类 2、病理分类法(秦保明分类法): ①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②急性出血型胰腺炎; ③急性坏死型胰腺炎; ④急性坏死出血型胰腺炎(出血为主); ⑤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坏死为主); ⑥急性化脓型胰腺炎。 此分类不实用,因为临床难以取得病理形态学证实。 急性胰腺炎的分类 3、临床分类 第一次马赛会议分类(1963): 急性胰腺炎、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慢性复发性胰腺炎 第二次马赛会议分类(1984): ①轻型:无胰腺实质坏死,仅有间质水肿,胰周脂肪可坏死。可进展为重型; ②重型:具有胰周和胰内脂肪和实质坏死、出血,病变呈局灶性或弥漫性。 亚特兰大分类(1992):急性间质性胰腺炎(轻型急性胰腺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重型急性胰腺炎) 发 病 原 因 1.共同通道梗阻 2.暴饮暴食 3.血管因素 4.感染因素 5.手术与外伤 6.其他 临床表现 临 床 症 状: 1.腹痛   7.休克 2.恶心呕吐   8.急性呼吸衰竭 3.腹胀    9. 急性肾功能衰竭 4.黄疸   10. 循环功能衰竭 5.发热   11. 胰性脑病? 6.手足抽搐   ? ? 临床表现 临床体征: 1.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   2.腹胀   3.腹部包块   4.皮肤瘀斑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进展 1、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观念的变化 对坏死感染者采用手术治疗,对坏死未感染者采用排手术治疗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代替了一律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案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进展 2、非手术疗法的进展 (1)监测水平的不断提高; (2)液体复苏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成为非手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3)充分肯定生长抑素的治疗作用。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治疗 清 胰 汤 (大承气汤) 柴胡 白芍 缓急止痛 厚朴 枳实 行气导滞 生大黄 芒硝 导泻通下 黄芪 黄连 清解肠道热毒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清 胰 汤主要作用 中医认为: 通则不痛 痛则不通 清除胆道、肠道 热毒,使凝滞在肠道内的东西通过导泻排除体外,达到解轻胰腺炎病人腹胀腹痛的目的。 适应症: 非肠道完全性梗阻的病人均可使用 使用方法: 口服或管喂 灌肠 六合丹外敷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进展 1 非手术疗法的成功要求高素质的护士 1.1 体现在病情观察上的高素质 1.2 体现在药疗上的高素质 1.3 体现在操作上的高素质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进展 2 手术后护理给临床护理人员带来了 新的课题  目前,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死亡率仍较高,术后住院时间仍较长,如何降低手术死亡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不仅是医生的责任,同时也为临床护士提出了新的课题,即:护理工作如何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如何有效地把握“三分治,七分养”的时机,如何改进护理行为等,需要广大护士在严谨的科学的态度下,不断实践,探索出具有临床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