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鲁迅的讽刺风格观的转变.pdf
试论鲁迅的讽刺风格观的转变
● 郭志强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提 要)鲁迅的讽刺风格观并未停留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上,而是在不断发展完善。鲁
迅的讽刺风格观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倾向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婉而多讽的讽刺风格观,后期是中西交融的婉曲含蓄
与辛辣直切并重的讽刺风格观。发现鲁迅的讽刺风格观的转变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研究进行重新审视。
[关键词]鲁迅;讽刺风格观;婉曲含蓄;辛辣直切
’
[中图分类号]1210.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6)02—0052—03
鲁迅④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讽刺小说”的论述被奉 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
为古代讽刺小说批评的典范,其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此外以抉摘社会弊恶自
的讽刺风格观被作为评判一部小说是否可以称之为讽刺小 命,撰作此类小说者尚多,顾什九学步前数书,而甚不逮,徒
说的标准而沿用至今,但鲁迅的讽刺风格观并非一成不变, 作谯呵之文,转无感人之力,……又或有谩骂之志而无抒写
而是在不断发展完善。鲁迅的讽刺风格观的发展过程基本 之才,则遂堕落而为‘黑幕小说”’。可见,其定义标准仍是以
上与他的思想发展历程相协调,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风格观为基准的。这样一来,
一、前期倾向传统的讽刺风格观 自然在《儒林外史》之前之后就没有一部小说能“足称讽刺之
书”了,于是也就出现了整个古代中国只有一部通俗讽刺小
鲁迅前期的关于讽刺风格的论述主要集中在1924年出
版的《中国小说史略》和在1925年的讲义《中国小说的历史说的窘境。
的变迁》中。 鲁迅这时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风格观是有传
在《中国小说史略》之“清之讽刺小说”一节中,他谈到: 统依据的②,它的源头承接自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学观,《毛诗
“其近于呵斥全群者,则有《钟馗捉鬼传》十回,疑尚是明人 正义·诗大序》中就有“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
作,取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剔,发其隐情,然词意浅露, 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论述,其注日:“风化、风刺
已同谩骂,所谓‘婉曲’,实非所知。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 者,皆为譬喻不斥言也。”④风,训作讽。在关于变风变雅又
乃秉持公心,指挝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 说到:“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仪。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
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在1925年礼仪,先王之泽也。”④明人胡广说:“凡以风刺上者,皆不主
的讲义《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鲁迅仍承继了上述说 于政事而主于文词,不以正谏而托意以谏,若风之被物,彼此
法:“在清朝,讽刺小说反而少,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 无心而能有所动也。”⑤按照“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上对下
是《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部书也很的讽被称为“化”,以暗示上的地位和威严,下对上的讽被称
盛行,但他描写社会的黑暗面,常常夸大其词,又不能穿入隐 为“刺”,以表明下的卑下和不敬,而“谲谏”“譬喻不斥言”“不
微,但照例的慷慨激昂,正和南亭亭长(《官场现形记》)有同 以正谏而托意以谏”和“发乎情,止乎礼仪”的讽刺艺术的风
样的缺点。……最容易看出来的就是《儒林外史》是讽刺,而 格主要是针对下对上的“刺”的。由此可见,儒家的讽刺观是
那两种都近于谩骂。讽刺小说是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 片面的,是只要“讽”的委婉含蓄,而把“刺”强行包含在“讽”
甚其辞,就失了文艺上底价值,而它的末流都没有顾到这一 之中的讽刺风格观,这种对讽刺风格的尖锐性的压制是符合
点,所以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之后,就可以谓之绝响。”从 统治阶级的统治意愿的。
上可知,鲁迅是将“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旨微而语婉”的讽 为什么这种“谲谏”说能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文坛主导地
刺风格作为评判一部小说是否可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