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凡口铅锌矿床控矿构造和矿化规律.docVIP

广东凡口铅锌矿床控矿构造和矿化规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凡口铅锌矿床控矿构造和矿化规律

广东凡口铅锌矿床控矿构造和矿化规律   摘要:凡口铅锌区是我国当前有色金属矿资源的重要产地之一,此矿床具有一大二富三集中的特点。故“凡口式”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颇为人们关注。对这类矿床的成因,无论是哪一种认识和观点,均离不开地层、构造、岩性三大要素来讨论忽略其他因素。本文拟提出断裂加层间剥离控矿的认识,试图解释本矿床复杂的矿体形态,产状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深部矿体;层相位;控矿构造;矿化规律;仁化凡口 Abstract: The Fankou Lead-Zinc distric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China’s current non-ferrous metal mineral resources, this depos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large two rich three concentrated. Mineralization geological condition is “Fankou Pb-Zn deposit type”, quite attention. The causes of this kind of ore deposits, no matter what kind of views, all cannot do without strata, lithology, structure three elements to discuss ignore other factor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understanding of fracture and delamination and ore body shape, trying to explain the deposit complex,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ccurrence. Key words: deep orebody; layer phase;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mineralization law; Renhua Fankou 中图分类号:TD1 仁化凡口铅锌矿是一个隐伏的特大型矿床。它的形成与区域地质背景、围岩性质、地层层位和沉积微相及构造位置(简称层相位)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矿区地质情况简介 凡口铅锌矿区,地处华南准地台中的湘桂粤拗陷与赣闽隆起的毗连地带,曲仁海西构造盆地北缘。 (一)沉积建造 区自北而南出露泥盆系、石岩系、二迭系地层。各层位岩性特征如图1。主要含矿层位为泥盆系,次为石岩系。其沉积建造具有两个特点: 早中泥盆世~中晚石岩世具两个沉积旋回: 第一沉积旋回:由早中泥盆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为河流三角洲相一滨海相一浅海相建造。 第二沉积旋回:由早石炭世~中晚石炭世为滨海—泻湖相建造。即由早中泥盆世~中晚石炭世是一次海侵~海退的发展过程,但在晚泥盆世海底又略有隆起。 在凡口本区主矿带地段中晚石炭世沉积的壶天群地层直接覆盖于上泥盆世沉积的天子岭组~帽子峰组地层之上。说明建康运动~准南运动对本区局部都有所上升,造成沉积间断。 (二)构造 本区属加里东隆起边缘海西坳陷区。区内主褶皱为轴向的凡口倾伏向斜。其两翼所有的褶皱及断裂显示为向北西,北东方向散开,向凡口主向斜轴部收敛,呈扇形状构造格架。 1、褶皱:在主向斜两翼并列的次级褶皱,自西向东依次有安岗背斜,田庄向斜、狮岭背斜、曲圹背斜、金星岭倒转背斜、庙背岭向斜、凡口背斜、虾埂岭向斜、园墩岭向斜、银屑坪向斜及外围铁石岭背斜。已查明分布在主向斜两翼的狮岭背斜,曲圹背斜,金星岭倒转背斜是主要的控矿构造。其他如庙背岭向斜、凡口岭背斜、园墩岭向斜、银屑坪向斜、铁石岭背斜等,对成矿有不同程度的制约性。 2、断裂:按走向不同,大致可划分为近南北向、北东向、北东东向、北西西等四组主要断裂。由前三者联合控制矿床的空间分布。 (1)近南北向断裂: 矿区本部及外围近南北向断裂十余条,但已查明主要控矿断裂为F3、F4。横跨主向斜轴部及其西翼,蜿蜓2000余米,往东倾斜,徒倾角。属逆时针运动的压扭性断裂。主要矿体群分布在其上、下盘。构成长达2公里,宽约300~400米,深600~700米的狭长矿带。其东西两侧F5、F6、F16亦有零星小矿体依附。 (2)北东向断裂 F101、F102分布在狮岭地段F3、F4断块间,属压扭性断裂,控制了狮岭地段的矿体群展布空间。F100分布在金星岭~园墩岭地段,其上、下盘亦发现有小矿体。 (3)北东东向断裂: 分布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