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克《飞虻》寓意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布莱克《飞虻》寓意解读

布莱克《飞虻》寓意解读   摘 要: 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飞虻》为语料,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与诗歌的创作背景,解读飞虻的寓意,认为:《飞虻》一诗强调了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以及为了思想飞翔可以舍生忘死的理念。 关键词: 布莱克 飞虻 天真与经验之歌 浪漫主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的《飞虻》(The Fly)是其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1794)中的一首小诗,全诗五节,计二十行[1]。其中第五节被英国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1864.05.11-1960.07.27),引用于《牛虻》一书亚瑟给琼玛的诀别信中——“无论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牛虻》)[2]。本文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与诗歌的创作背景,去解读这首诗歌的寓意。 一、生命的欢乐与悲哀 在《飞虻》的首节诗中,诗人向我们讲述了一只小飞虻的游戏因“我”的手而惨遭中止的故事:“Little Fly,/Thy summer’s play/My thoughtless hand/Has brushed away”——小飞虻/你夏日的游戏/被我的手/不在意地抹去[1][2]。飞虻被手抹去翅膀,甚至抹去生命,都是乎是寻常小事。但诗人却不这么看,他认为“飞虻”与“我”应该是平权的:“Am not I/A fly like thee?/Or art not thou/A man like me?”——难道我不是一只/像你一样的飞虻/难道你不是一个/像我一样的人?[1]诗人怨恨“我”,恨“我”夺去了飞虻的欢乐。诗人认为,“我”与“虻”的状态是可以互易的,这很像“庄生梦蝶”的境界。 诗人为“飞虻”的命运悲哀,也担心“我”遭遇飞虻的命运:“Till some blind hand/Shall brush my wing.”——因为我跳舞/喝酒又唱歌/直到有只莽撞的手/掸掉了我的翅膀[1]。“飞虻”快乐的游戏被“我”的手抹去,而“我”赖以跳舞歌唱的翅膀,不也迟早会被另一只“莽撞的手”抹去吗?生命为什么会这样脆弱呢?诗人的这些想法与情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这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及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的创作背景与创作过程有关。 诗人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小商人家庭,自幼喜爱诗歌与绘画。11岁时(1768年)到绘画学校学习,学至1772年,又选择了雕刻学徒的亦工亦学的道路,历经七年时光,学会了雕版、蚀刻、点刻以及临摹的所有技艺,至1779年出徒时,他已经22岁了。1782年他与一个园丁的女儿凯瑟琳·布歇尔(Catherine Boucher,1762-1831)结婚。婚后,他们共同完成了《天真与经验之歌》的制版与印刷工作。《天真与经验之歌》由他的《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与《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两部诗集合成。《天真之歌》创作于1783年—1789年之间,这期间,正值国内安定,经济繁荣之时,诗人在这一时期写出了多首恬静的田园诗,如《牧童》、《飘荡着回声的草地》、《羔羊》、《摇篮之歌》、《婴儿的欢乐》等等;《经验之歌》则创作于1789年—1794年之间,这期间,英国对法国连年作战,战争与专制给劳苦大众带来日益深重的灾难。诗人在这一时期,写出了多首抨击、揭露“上帝”们贪婪残忍的诗歌,如《扫烟囱的孩子》、《病玫瑰》、《升天节》、《伦敦》、《婴儿的悲哀》,等等。 生命的欢乐与生命的悲哀,在《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两部诗集中以对立统一的形式体现出来。诗人将“天真的欢乐”与“经验的悲哀”同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同时看到“人类灵魂的两种对立状态”。在《天真之歌》里,有“愉快欢欣的牧笛”,有“飘荡着回声的草地”,有“好运的牧童”、“温顺的羊羔”,还有“甜蜜梦中的摇篮曲”;在《经验之歌》里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为什么?为什么“扫烟囱的孩子”哭喊在冰天雪地?为什么刚出生的婴儿也在哭哭啼啼?为什么流血的士兵总在叹息?为什么年轻的姑娘沦为娼妓?为什么?为什么生命中本该拥有的欢乐变成了悲戚?——是“上帝”们贪婪残忍的手抹去了他们的双翼。[1]《飞虻》的前三节除了叹息“飞虻”的遭遇,担忧“我”的未来,还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能静等那只将要出现的“鲁莽的手”把我们的翅膀“不在意的抹去”吗? 二、思想的飞翔与永生 诗人在诗歌的前三节中表述了他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为了这种思想的实现“我”该怎么做?诗人认为:“If thought is life/And s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