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博格达三峰西北壁攀登事故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博格达三峰西北壁攀登事故报告

2013博格达三峰西北壁攀登事故报告   缘起 博格达峰是东部天山第一高峰,海拔5445米。博格达三峰海拔5213米,位于主峰的西南侧,上世纪80年代日本登山队历时一个多月成功登顶。2007年我们第一次看到三峰西北壁,被其高差约1300米、陡直而干净的冰壁和冰岩混合路线所吸引。2010年8月,地里夏提和李宗利尝试攀登三峰西北壁路线,在冰壁上遭遇暴风雪后下撤。2012年,我加入攀登队伍,与地里夏提、李宗利于8月初一同攀登。经过3天的攀登及等待,我们完成了900米的冰壁路线、200米的冰岩混合路线后,受阻于距顶峰高差约200米的大岩壁前。由于天气及体能的原因,我们决定下撤。 出师顺利 信心爆棚 7月24日,我们3人在乌鲁木齐汇合。25日,由三岔子沟进入海拔3600米的博格达峰传统大本营。此时,中国登山协会高山技能培训班已经在这里进行了几天的训练。26日至28日,我们适应海拔,等待天气窗口。27日,我们将部分物资运送至海拔3900米的攀登路线下方的冰川上。29日,天气转好。下午,我们从大本营出发,进驻海拔3900米处的过渡营地,计划于30日凌晨开始攀登。30日凌晨3点,我们开始烧水做饭。吃完饭时,暴风雪由西北方不期而至,并一直持续到中午。从下午开始,天气开始稳定并有转好的趋势。我们3人在帐篷中一边休息,一边等待。 午夜,天气晴朗。经过一整天的休息,我们于31日午夜零点从营地出发,开始了攀登。我们以移动保护的方式,经过6个多小时的攀登,完成了高差900米的冰壁。去年,我们采用分段保护的方式,经过十几小时、22个绳距,才完成这段路线。又经过一个绳距的冰岩混合攀登,一个绳距坡度为50度左右的雪脊攀登以及两个绳距的山脊横切,我们于早晨7点30左右到达了计划中海拔4900米处的宿营位置。此时,天气良好。我们感觉体能充沛,加上攀登所用时间少于预期,3个人都情绪高昂,信心爆棚,认为当天就能够顺利登顶,并至少能够下撤回到这里。然而,良好的天气状况和过于乐观的情绪让我们忽略了一些事情,包括攀登时沟通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各自安全底线的差异,这也为之后的事故埋下了隐患。 连续攀登19小时 我们将高山帐、睡袋、食品等物资放在了这里,稍作休息后,于7点50左右又开始了攀登。经过了两个绳距的雪坡向上横切,我们转换成分段攀登的模式。通过了一个绳距、难度为3的冰槽后,我们到达了海拔近5000米的山脊。又经过一个半绳距的山脊横移攀登,我们于11点左右到达了去年受阻的岩壁前。 之前在大本营的位置观察攀登路线,发现在900米冰壁上方、顶峰(在大本营看不到顶峰)前,有两个岩石角峰。第一个角峰,我们已经从下方过横切到山脊通过。现在面对的是第二个角峰。去年,我们在这里感到寒风刺骨,甚至机械塞都被冻住了,这直接导致我们的下撤。从这里开始,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日本队所遗留下的路线绳、岩钉、扁带等物资。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攀登,我们通过了这段难度为M5左右的岩壁。此时,我们依旧充满了信心,认为再经过三四个绳距就可能登顶,甚至一致决定最后的绳距由地里夏提领攀。 不过,从中午开始,天气开始转变为多云,尤其是风越来越大。经过两个绳距的冰岩混合攀登后,我们于下午3点左右到达了一个更高更陡的岩壁根部,一条裂缝贯通正中,此时海拔接近5100米。虽然眼前的情况出乎我们的意料,但并没有动摇我们攀登的信心。我们观察了周边的情况,虽然左侧看上去相对简单,但不好设置保护点,岩石不大稳定,并且一侧就是陡峭的悬崖。裂缝上方依稀可以看到日本队留下的金属梯。我们借助金属梯,使用器械攀登的方式攀登了这个绳距。 又经过了一个绳距的冰岩混合攀登,我们到达了一个雪檐,从这里能够看到前面顶峰的岩石坡及覆盖其上的雪顶。切开雪檐,发现与顶峰是断开的,需要横切过去。当时时间为下午5点多,海拔5130米。我们决定再向前看看。在地里夏提的保护下,李宗利翻过雪脊,下攀了一小段,然后开始横切。这一小段凹槽暴露感极强,并且很难放置保护点。李宗利花费了近一小时完成横切,此时已近6点半。李宗利观察后告诉我们,再经过一小段横切就可到达登峰下部。 我们目测判断,从顶峰下部最少要两个绳距到达岩石顶部,再加上雪脊的行走,最少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登顶。当地晚上10点左右天黑,保守估计如果成功登顶我们将要在附近露营。当时的风很大,气温正在下降,而我们3人已经攀登了近19个小时,体能消耗很大。于是我们决定,趁天黑前下撤回4900米处营地,进行休整。第二天再根据状况决定是否再次冲顶。 下撤过程 险情不断 晚上7点,我们开始下降。我们先下降了一个长绳距,到达大裂缝的上方。然后,我们使用了日本队留下的保护站进行下一个绳距的下降。现在回想起来,从这时起我们已经开始大大地降低了安全底线。由于身体疲劳和心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