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对话教学实践和思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课改背景下对话教学实践和思索

新课改背景下对话教学实践和思索   对话是对话主体互相交往的过程,这是对话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两类活动,形成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等多种关系。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影响而进行,而是积极地互动、不断内化互动活动中获得的东西的一种能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野,让真正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综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春风吹拂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灵气和跃动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平等对话、启迪互动已成为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了。 一、对话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喜人变化 (一)对话,开拓了学生的心智和视野 塞珍珠说过:“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积累,而是心智上能力的发育。”对话的课堂,师生之间无拘无束地围绕文本展开,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在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与真诚期待下,学生们凭着经验、体验、同伴的启示,对某一问题便能作出有个性的且有依据的解读与理解。请看苏教版第十册《绝句》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下面老师将请4位同学来读这首诗,其他同学都是评委。评分标准是咬音是否清晰、正确,朗读是否流利,声音是否响亮。 (4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 学生当场用手势给4位学生的朗读打分。教师马上采访“评委”:为什么给A同学打5分呢? 生1:他咬字清楚,特别是前后鼻音都咬得准。 生2:老师,我现在还无法给他打分。 师:为什么? 生2:因为我无法确定诗中的“古木阴中系短篷”的“系”该读什么音。 师:喔!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他解决? 生3:老师,我认为这里的“系短篷”应该读“xì”,因为它本来就读这个音。 生4:老师,我倒认为这里的“系短篷”应该读“jì”,表示动作“拴起来的意思”,我读了两遍,觉得都挺顺的。 生5:老师,我与整首诗联系起来思考,认为应该读“jì”,这样理解才前后一致。 师:这位同学刚才能与前面的诗联系起来考虑,真棒!老师也觉得应该读“jì”。 一个多音字究竟该读哪个音,教师不是权威性地将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将来自学生中的问题回抛给学生,在师生平等对话的情境中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开启了学生的心智,拓展了学习的视野。 (二)对话,搭建了文本与学生互动的平台 新课程理念下的对话是立体网状式的,它是教师与编者、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的交互对话。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没有两个像两滴水那么相似的儿童”。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对话的课堂,让这些独一无二的个性拥有了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请看笔者采撷到的教学片段。 《卢沟桥烽火》(教学片段) 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默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做好批注,理解后要把自己的心情读出来。 接下来是学生的读书体会交流: 生1:我非常痛恨日本侵略军,恨不得跑到他们国家,揪着他们的衣领,让他们当面向我们道歉,并要求他们赔偿损失。 生2(摇头叹气):在中国的大地上他们横行霸道,真让人太气愤了。 生3:我恨当时的统治者。我从课外资料上得知,国民党反动当局不仅不支持抗日,还当缩头乌龟,简直有损中国人的形象。 生4:那些侵略军应无条件向我们认错! 生5:我真佩服我们的这些抗日勇士,他们勇往直前,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才真正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生6:我从文中中国士兵和日寇一连串的动词中体会到当时战斗是多么的惨烈和惊心动魄。 …… 以上的教学片段,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是多元且开放的,它引领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亲密接触,学生们依自己的认识来解读文本、丰富文本,将课外积累的资料引进文本,丰盈了文本内涵,使解读不仅具有个性化,还具情感化。 (三)对话,启迪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语文大师吕淑湘指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很美,特别是诗歌、散文,不仅词语美,篇章也美,好像一座很好的建筑物,造型很美。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是能够领会的。请看小语第十册《古诗两首》教学片段。 屏幕出示两首古诗,在轻曼悠扬的古筝曲中,学生自由轻声朗读,然后与同桌交流。 师: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说说为什么。 生1:我最喜欢《绝句》,作者把春天的雨和风写得真是太生动了。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后两行诗。 师:你能不能用很美的语句来描述,并美美地朗读诗句呢? (生1读得有滋有味) 师:“杏花雨”和“杨柳风”是什么意思? 生2:结合前面的诗句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