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杜甫诗歌在西方世界的译介考论.docVIP

20世纪前杜甫诗歌在西方世界的译介考论.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前杜甫诗歌在西方世界的译介考论   摘要:随着18世纪中西文化间的大规模接触与交流,杜甫诗歌在1735年便与马若瑟所选译的《诗经》以及元杂剧《赵氏孤儿》一起,通过法国耶稣会士杜哈德的《中华帝国全志》进入了西方世界。1741年,杜甫的《少年行二首》(其一)从法语被转译为英语,开启了迄今已知可考英译杜诗和唐诗的源头;杜诗的英译历史距今已达270年。在20世纪之前的西方世界,尽管西译杜诗数量有限,西方世界对杜甫和杜诗的认识也比较笼统和模糊,且不乏一些误读误译。但“筚路蓝缕,赓续不辍”。正是20世纪前杜诗西译先行者们零星译介所拉开的“序幕”,才逐渐引发了后来英美百家译杜的高潮迭起。   关键词:杜甫诗歌;西方世界;20世纪前;译介;考论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201―05   杜甫“民胞物与”的儒家品格和“尽工尽善”的精湛诗艺,彰显出他伤时感怀、忧国忧民的人性光辉,被后世尊为“诗圣”;同时,杜甫诗歌蕴含了丰富的个人生活际遇和情感体悟,敷陈时事,亦诗亦史,又被誉为“诗史”。杜甫诗歌不仅在国内享有崇高的声望,而且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长期以来在英语世界广为翻译传播和接受。杜甫已跻身于世界一流文学家之列,在西方被称作“中国的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莎士比亚、弥尔顿、彭斯、华兹华斯、贝朗瑞、雨果或波德莱尔”①以及“最伟大的非史诗、非戏剧诗诗人”②等。在国内,自宋以降,“千家注杜”;而在英语世界,却可谓“百家译杜”。杜诗传入西方世界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18世纪上半叶。由于20世纪前的西译杜诗比较零散、匮乏且又多属古籍史料,所以目前对此阶段杜诗西译的系统梳理与研究仍鲜有所见。笔者在多年所收集和整理的相关材料基础上,力图较系统地梳理、考证和勾勒出20世纪前杜甫诗歌在西方世界的基本译介情况。当然,本文所说的西方世界,主要指法、英、美三国。   一、20世纪前杜诗的法语译介与英语转译   中外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直至15世纪之前,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仍十分有限且较为模糊。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开始大规模西传欧洲,其间来华传教士的“媒介”之功自不可磨灭。当时传教士的众多著译作品主要是为了让西方了解中国并服务于传教和经商目的,不仅侧重于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和语言文字等,而且也翻译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典籍。也正是在这一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逐渐拉开了诗圣杜甫“西游”的序幕。   具体到英译杜诗的最早起点或源头,并非直接译自汉诗原文,首先应从其他语言的英语转译中去寻找。因为“英国不是天主教国家,在整个18世纪没有向中国派遣一个传教士,英国人的中国知识大多来自欧洲大陆国家,其中主要是法国。”③至于美国,18世纪才建国,可以说一直到18世纪末,传到美国的英译汉诗仍属凤毛麟角。弗仑奇(Joseph Lewis French)论及中国古诗英译的早期传播情况时曾说:“自从中英商贸开通后,孤独的英国领事和传教士偶尔翻译有一些诗歌片段,但这些几乎没有传到美国,可能是它们中很少具有特别的文学价值。”④   1735年,法国耶稣会士杜哈德(J. B. Du Halde)编撰的《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Ge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在巴黎出版。经细致查考,笔者发现该书第三卷中就有一首采用散文体方式排列的法译杜诗。⑤而且这首法译杜诗还出现在了杜哈德《中华帝国全志》的另一版本,即1736年在海牙(La Haye)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第三卷之中。⑥   这首杜诗可确考无疑,是杜甫的《少年行二首(其一)》: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倾银注玉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⑦就笔者所知,此法译杜诗不仅是已知可考的最早法译杜诗,甚至也很可能是已知可考的第一首译为欧洲语言并刊行的杜诗。1738-1741年,伦敦出版商凯夫(Edward Cave)组织人员翻译并印行了《中华帝国全志》的英语全译本(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 2vols.)。在英语全译本的第二卷中,《少年行二首(其一)》又从法语被转译成了英语,并仍按散文排列⑧,这成为了迄今已知可考的第一首英译杜诗。关于整个考证过程及支撑理据,笔者另有文详论,此不赘述。1761年,这首杜诗的英语转译也曾被珀西(Thomas Percy)引用并改为跨行而排,出现在了《好逑传》(Hau Kiou Choaan or The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