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寸触控面板生产技术与应用趋势.docxVIP

大尺寸触控面板生产技术与应用趋势.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尺寸触控面板生产技术与应用趋势

大尺寸触控面板生产技术与应用趋势2017-11-14?/s?__biz=MjM5OTkzNjM4Mw==mid=2660111356idx=3sn=c3edd88199f0c3770f2c228117896b20chksm=bc495bec8b3ed2fa5d82d48ba717630df41b424b010422eed0a43fb9fe04f538d1986b26e0e2mpshare=1scene=1srcid=1116soqog3H8Thm7bPoBi3ORpass_ticket=fNfzKJHdov5wDuV5dThBCfwBQ4JXfmr7GaSeTCZUA4OxW8aYweHNvjgt6qZQ6Lzh?过去大尺寸屏幕的触控,仅能采成本低廉的是电阻式或成本高的声波式、外挂光学式的设计;以往受限于贴合良率,仅能在中、小尺寸行动装置所使用的投射式电容多点触控技术,随着G/G、in-cell等制程技术的纯熟,以及触控感测IC的进化,目前可在10~12寸平板、13~17寸轻薄/电竞笔电、20~22寸AIO一体成型电脑等领域出现,更大尺寸(32~42寸)连网电视、电子白板的多点触控也蓄势待发中… 尺寸要大也要多点触控 从ATM提款机、机关场所的互助导览系统,到百货公司的电子白板,这些需要触控应用的装置,就跟手机、平板一样朝着大尺寸趋势迈进。? 大尺寸触控屏幕以inCellon-Cell做分野 目前Apple仅在中小尺寸的iPhone/iPod/iPad导入投射电容式多点触控技术,在桌机、笔电部份仅开始导入触控板回馈力道,尚未有大量导入触控应用的设计方案;但在非Apple阵营来说,从Android手机、平板,到12~17寸主流的笔记型电脑均导入投射电容式多点触控技术,甚至部分20寸的桌上型电脑或电脑餐桌、电子白板,也开始采用多点触控技术。 早期在15寸以上较为常见的电阻式触控技术,藉由手指或触控笔去触碰ITO Film造成下陷并产生电压的变化,再经A/D转换运算处理取得定位位置。由于出道较早,在材料与技术成本方面具极佳优势;但电阻式触控技术会有电阻式薄膜影响屏幕透光率,采压力感应的机械结构,在频繁使用、长期大量按压下造成使用寿命的缩减。 红外线式和表面声波式触控技术,则是目前大尺寸触控屏幕常见的技术。红外线式在屏幕四边设有大量的红外线发射器和接收器,藉由手指点选时遮断红外线光源来计算出触控的座标位置。其优点在于可应用尺寸相当大(6~167寸),反应速度快、定位精确也相当耐用;缺点则因红外线模组体积而无法做到高解析度,成本偏高,且日后落尘与周围光线干扰也是此技术的瓶颈。 表面声波式则是在屏幕三个角落,分别装置表面声波发射器和接受器,利用手指接触屏幕时声波能量被吸收的特性,计算出能量产生变化的座标。其应用尺寸仅10~32寸,但相较于红外线式更有高解析度的优点。但因为屏幕四周反射天线需客制化且良率不高,造成整体成本相对偏高。 更具成本效益的中大多点触控屏幕方案 当用户已习惯智慧手机、平板电脑的多点触控体验下,不少业者也积极研发中、大型屏幕的多点触控应用方案,也使得过去仅以低成本电阻式技术的大型触控屏幕技术,或者成本高昂的声波、外挂光学式的触控设计面临到一定的挑战。 大于10.1寸的中大型触控屏幕,过去在防护玻璃与ITO(TFT Array)或AMOLED面板间,布设透明薄膜或玻璃材质的触控感应层,制造工法则从过去GFF(Glass Film Film)、G/G(Glass to Glass Structure)结构,转向内建于ITO像素层(In-Cell)或者外挂式(Out-Cell)的两种设计。 以In-cell来说,目前已有针对VA/IPS/TN等不同形式的LCD屏幕整合方案,以适用大型屏幕的In-cell搭配覆盖玻璃的设计方案,可在大型显示范围的产品获得极佳的画面效果,同时也能保有屏幕的料件薄度,比较适合讲求产品薄化设计的高端 Ultrabook或是变形笔电产品。 2003年入驻新竹科学园区的剑扬股份有限公司(iDTi),透过与面板厂制程上的合作,直接以In-Cell制程,在TFT薄膜电晶体阵列层(TFT Array)增加一组光感测阵列(Photo detector),藉由侦测物体接近或碰触在TFT像素层所造成的细微光源变化,以触控控制电路板(TCB)的触控IC每秒撷取120张画面进行比对与运算处理后,进而计算出多少个碰触点以及碰触力道。此技术适用于1~100寸的液晶面板上,支援10点触控以及触控笔、雷射光笔等多样化的应用,并获得Windows 10触控认证。 而在Out-cell外挂式方案中,G/G用于大于10寸的触控产品,在更大尺寸(17寸),受限于G/G先天上结构上的厚度限制,厂商习惯以较单纯的OGS(One Glass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