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蝶古巴特应用于材质设计之视觉感知研究-南台科技大学.docVIP

探讨蝶古巴特应用于材质设计之视觉感知研究-南台科技大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讨蝶古巴特应用于材质设计之视觉感知研究-南台科技大学

探討蝶古巴特應用於原住民文化商品設計之視覺感知研究 陳攸莉 南臺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數位內容與應用設計碩士班 ilinachen1989@ 文獻探討 1.原住民文化 原住民是台灣特有文化資產,而原住民族群有特殊的傳統文化內涵及極具特色圖騰意象,隨時代變遷發展,某些特殊的原住民在地文化內容漸漸流逝。另外台灣為原住民族群世居之地,[1]原住民,顧名思義就是最先居住於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但是過去受外來族群遷入的影響,在所謂的「開發」過程中,漢人挾其人口、以及生產上的優勢,使得原住民族在自已的土地上逐漸被邊陲化,或是漸進同化。不只在政治、經際、社會、教育及文化淪為弱勢族群,族群意識也遭到嚴重地侵蝕、切割,自身的文化和各種生活習慣不停遭受衝擊,傳統因為新文化的侵略而瀕臨消失。本研究主要以(表1)所示,三種不同族群但卻是同一體系的泰雅語群;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之共同文化特色[2][3]做深入探討。當然各個族群都擁有著屬於自己的文化、語言及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對台灣而言,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也是獨一無二的美麗瑰寶,非常值得做研究。本論文目前針對[3]泰雅族編織知識與才能發展、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論文所提出近年政府雖然又陸續提出多項政策,對原住民議題更加關注,而[4]布興.大立認為最根本的改善方式是原住民族人的自身覺醒,身為原住民必須要有原住民意識,必須認同自己的文化,了解本身文化的內部價值,除了語言、祭典儀式等外在表象,其內在更要認同、了解這些傳統背後的意義和價值。 泰雅族 太魯閣族 賽德克族 分布地區 今日南投縣仁愛鄉、花蓮縣萬榮鄉以北的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的海拔500-2500公尺的廣大面積上,分佈的面積佔了山區面積的三分之一多。 大致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太平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即現行行政體制下的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崙山等地。 台灣本島中部、東部及宜蘭山區,包括祖居地南投縣的仁愛鄉,移居地花蓮縣秀林鄉、卓溪鄉及萬榮鄉,以及宜蘭縣大同鄉與南澳鄉。 人口數量 約九萬多人 約兩萬七千多人 約八千至一萬人。 族群特質 紋面文化 紋面文化 紋面文化 生活型態 狩獵、燒墾遊耕 農業型態 農獵型態 社會制度 平權的社會 父系社會 父系社會 宗教信仰 以祖靈的信仰為主 以祖靈的信仰為主 以祖靈的信仰為主 工藝 精緻織布藝術(十三族中織造藝術最高的族群)、口簧琴、貝珠衣、竹編技藝、木工工藝、製革技藝 傳統織布、口簧琴、貝珠衣、鑄刀、傳統藤編 工藝應區分為「編」與「織」,編是指屬於男性傳統的編藝技能,織則屬女性的傳統織布技藝。 表1.族群文化結構比較表[2][3] 2. 工藝對原住民的重要性 原住民工藝文化其實在傳達他們的族群精神與象徵外,也可帶來發展觀光產業蓬勃產業利益,例如: 九族文化村等。在此工藝也使得原住民可以自力更生並傳承族群圖騰之文化推廣,根據[5] 泰雅語群編織知識與才能發展、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所提到由於生活習慣的改變,泰雅語群傳統編織的技藝也隨著傳統文化式微而一度沒落。希望族人們能藉由傳統織布課程中學習織布技巧,並加強族群文化的認同與建構族群意識的認可。然而編織技藝不僅與泰雅語群日常生活有息息相關,傳統編織是完整呈獻原住民織布編織的重要一環,亦是發展部落特色的重要資源亦,與其傳統之組織型態、宗教信仰、社會活動、審美觀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傳統編織是昔日族人必備的技能,其編織成就也堪稱為原住民藝術美學中之一絕,在經緯的交錯中,織入了語言、文化、信仰及生活等元素,也展現出屬於泰雅婦女的特色與榮耀,更蘊含的先人智慧。 由於泰雅語群之婦女精於紡織工藝,在台灣原住民族群中為發達者。古代男女性族人們都以自己織成之麻布為衣料,其完全用苧麻織成之麻布稱Malatsa,其中腰一段用黑棉線滲織者稱Tsinubahen,用紅藍毛線滲織者謂Lamoan,經緯皆以毛線交織者稱Xaivilan。根據[6]台灣的原住民一書敘述他們的服飾是為了表現美觀和社會地位,因此從頭到腳各種飾物有冠飾、耳飾、頸飾、臂飾、腕飾、腰飾、和腿飾等,每一種飾物都很精美,很能表現他們的藝術天份。主要編織物用苧麻為材料,剝取表皮後曬乾、挑紗、紡線,再經過清水洗滌後便開始定線、整經、織布;以植物或礦物為染料,喜歡紅、白兩色。 3. 泰雅語群圖騰藝術根源與特色 本研究是以三種不同族群但卻是同一體系的泰雅語群;以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做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以共同文化特色做深入探討,深入探討原住民文化、圖騰及工藝特色,藉由量化調查,歸納出民眾與原住民族群喜愛之原住民特色文化;再針對此歸納出內容,進行質化研究與探討,同時實地探訪與調查並拜訪古老部落,以及參與原住民相關祭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