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探究进展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探究进展 摘要 作为危害严重、世界性的土传性维管束病害之一,棉花黄萎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立足国内外现有的棉花黄萎病防治措施如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常规防治方法,结合时下新兴的生物有机肥防治、不同防治试剂之间混配等方法对棉花黄萎病防治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综合评述,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435.62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29-03
Research Progress of Prevention Methods on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ZHANG Mao-lin XIA Ri-zhao LIAO Xiao-lan *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is a serious world′s land mass of vascular bundle diseases which can cause huge economic loss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ome control methods at home and abroad including agricultural control,chemical control and biocontrol to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were mentioned in this paper.At the same time,the status and future trends of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prevention of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Key words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prevention methods;research progress
棉花黄萎病(Cotton Verticillium wilt)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世界性病害,具有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久等特点,被称为棉花的“癌症”[1]。最早于1914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陆地棉上发现,目前已经遍布30个国家和地区[2],1935年随美国引进棉花进入我国[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棉花黄萎病病情逐年加重,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尤其在1993年、1995年、1996年、2003年大面积发生,发病面积约占全国植棉面积的1/2,每年损失皮棉7.5万~10.0万t[4]。棉花黄萎病菌有5个菌种,其中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维管束黄萎病的是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5],我国主要棉产区棉花黄萎病菌为大丽轮枝菌[6]。棉花黄萎病属于土传性的维管束病害,防治难度大,迄今尚无特效的防治药剂;笔者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棉花黄萎病的常规、新兴的防治方法进行评述,旨在为棉花黄萎病的有效防治提供思路和实际参考。
1 农业防治
常见的农业防治措施包括选育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间作等;其中选育和种植抗黄萎病品种是目前世界各国防治棉花黄萎病的主要措施[4],但是由于抗黄萎病品种选育具有育种方法单一、选育周期长以及抗性不稳定等因素而难以被棉农接受。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对棉花黄萎病抗性品种进行研究,已相继育成86-6、豫棉19号、豫棉21号等具有较好耐病性的新品种[7],国外引进品种尚未发现较理想的抗黄萎病特性[8]。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抗性基因的导入和分子标记来筛选抗性品种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了新途径;窦道龙等[9]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拟南芥中的NDR1和NPR1基因转入陆地棉品种,抗枯、黄萎病鉴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对黄萎病的抗性都明显增强。另外,棉花与玉米、高粱、谷子、小麦等禾本科作物的轮作、覆膜滴灌棉田以及选取合适的砧木和接穗嫁接组合或者不同棉花抗性品种之间的相互嫁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治棉花黄萎病和提高连作棉田的棉花产量[10-13]。
2 化学防治
目前尚无对棉花黄萎病有特效防治作用的化学药剂。已报道的棉花黄萎病防治药剂包括:多菌灵、高锰酸钾、米鲜胺和缩节胺等[14-18]。除单一试剂外,不同化学药剂之间混配防治也有报道:研究表明克百威、多菌灵、甲基立枯磷和锌肥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