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根据《成都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年一2020年)》和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要求,结合我市制鞋产业发展条件,制定本规划。 一、成都制鞋产业发展现状 (一)企业数量众多,区域集聚集中。2006年,全市共有制鞋企业1700余家,鞋材配套企业3000余家。主要分布在武侯区簇桥、金花镇,崇州市崇平、羊马、廖家镇,双流县东升、九江、彭镇,温江区永盛镇,龙泉驿区西河镇等区域,其中武侯区集中了全市80%以上的制鞋企业和90%的配套企业。 (二)女鞋特色突出,产品以出口为主。成都鞋类企业以女鞋生产为主,并以艾民儿、古奇制鞋、美丽点、卡美多等企业为代表。全市女鞋生产企业约有1100余家,年产量1.4亿双,居全国第三位。2005年12月,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武侯区“中国女鞋之都”称号。 成都鞋类产品以出口为主,其中女鞋出口占全国女鞋出口1/3,出口国达35个,以俄罗斯、乌克兰等东欧国家为主。目前,鞋类产品已成为我市最具特色的优势出口产品。 (三)自主品牌逐步增多,市场竞争力增强。成都鞋业产业发展经过了自产自卖、承接订单、贴牌生产等阶段,开始重视品牌、商标对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规模的重要作用。我市制鞋企业现已拥有鞋类产品自主品牌300多个,其中中国真皮名鞋称号2个,中国真皮标志17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国家鞋业优等品称号15个,四川省著名商标7个,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3个。 (四)配套较为完善,产业链初步形成。以武侯区簇桥、金花镇为中心,聚集形成了专门服务于制鞋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人员培训、信息咨询、货物配送、印刷包装以及鞋楦、鞋垫、鞋底生产等企业。现有面积达11.8万平方米的金花、富顺、万隆、双楠等4家原辅材料市场,10所制鞋技术培训学校(点),以及160余家物流运输(或代理)企业。 二、比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比较优势。 1.具有发展制鞋业的产业基础和环境。成都制鞋企业数量较多,配套较齐全,产业基础较好,与广州、温州、泉州共同构成全国制鞋业著名的“三州一都”。成都制鞋企业以民营及个体企业为主,市场意识很强。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工业新跨越中,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给予大力支持,为制鞋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2.劳动力资源丰富。成都目前本地有13万熟练制鞋工人,同时,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制鞋企业的一线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为川籍人员。这批产业队伍是成都制鞋产业持续发展和承接“东鞋西移”的重要力量。 3、交通顺畅,物流业发达。成都铁路运输发达,成渝、宝成、成昆、达成四大铁路主干线在成都交汇,九条铁路货运“五定”班列直达上海、深圳、天津、南京等地。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六大枢纽机场之一,现通航城市达93个,其中国际城市23个,已开通8条国际直飞航线和18条中转联程国际航班,2007年初又开通了首尔经成都至布鲁塞尔的全货机定期航班。正在建设的西部物流中心,包括三大国际枢纽型物流园区和四大区域性物流中心,已引进了30余家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将为成都产业发展提供快速、专业的物流服务。 4.“中国女鞋之都”品牌吸引力巨大。随着沿海地区生产要素的约束加剧,制鞋产业呈现梯度转移,“东鞋西移”步伐加快,成都“中国女鞋之都”的区域品牌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对东部制鞋企业转移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差距与不足。与东部制鞋业发达地区相比,成都制鞋产业的差距,主要是产业集中度较低、产品档次不高、知名品牌不多、企业大多处于传统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的转型阶段。具体表现在“一小、二多、三低”:“一小”即企业规模小;“二多”即企业产品来样生产多,模仿沿海款式多;“三低”即是企业投入低,产品创新程度低,管理水平低。产业链主要集中在制造过程,高端的设计、品牌、宣传、策划、职业教育、展销、中介咨询服务等环节较弱。 三、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按照城乡统筹、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区域合作工作思路,以“一都两园”(武侯鞋都、崇州园区、金堂园区)为主要载体,继续突出女鞋特色,发展壮大男鞋、运动鞋等鞋产品,以做大生产企业为基础,大力发展高端企业,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和公共配套,鼓励企业提高规模水平、争创品牌。坚持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节约用地。充分发挥“中国女鞋之都”区域品牌效应,积极承接“东鞋西移”,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制鞋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1.中期目标(2015年前),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国内制鞋业重要的研发设计及检测中心、贸易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品牌展示中心、信息中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五大中心”)。年生产能力达5.5亿双,制鞋产业总规模1000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