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大相”的“钻山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照大相”的“钻山豹”   1995年的一天,新华社摄影部在上海召开摄影研讨会。每位与会的记者要放映和介绍两组自己拍摄的照片,然后大家点评。轮到甘肃分社记者武斌,会场一片寂静,大家四处张望:武斌人呢?   等了一会儿,只见一位身材瘦小、长着一对大眼睛的年轻人走进会场,白色圆领衫皱巴巴的――这就是武斌。我好像听见有人小声说:这件衣服他穿了好几天了。   再看他展示的照片《黄土地》:原始的村庄,西部的苍凉……虽是彩色正片,但和其他人展示的文化、经济发展题材的照片相比,色调普遍比较暗,看得人心里有点压抑。可能因为来晚了,武斌的介绍显得比较急促,说话有些磕巴,只讲了一些采访时的感受,主要是说老百姓生活状态极度贫困……   大概是因为他拍摄的题材比较边缘和敏感,也有人认为这类稿件与当时改革开放下的社会氛围不太合拍,提出???些疑问。武斌没有太多的解释,他说只是想搞明白为什么当地老百姓那么穷、怎样才能改善这种贫困现状。参加研讨会的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佑珠当时评价说,他拍的每一张照片都还不错,可是组照结构不够完整。听了徐佑珠的话,武斌喃喃说:“我没有太多的新闻摄影理论,我就是个照大相的!”这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武斌1960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出生,1978年高中毕业时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考试时要求写一篇影评,他当时压根不知影评是什么,结果自然落选了。然后他参军在新疆工程兵部队政治部做过电影放映员。1980年武斌进入新华社乌鲁木齐军区记者站当摄影记者,期间在人大新闻系学习(当时是为新疆委培班),后因乌鲁木齐军区与兰州军区合并,1983年他复员进入新疆日报当了摄影记者。   说到为什么喜欢摄影,武斌说:“那时候有台照相机的人,在别人看来就相当于现在的偶像!我受父亲(新华社摄影记者武纯展)的影响,是看着照片长大的。我家住在新疆分社院里,对门就是分社摄影组的暗房,我从十四五岁就开始帮着分社记者放大照片;但冲胶卷就不行,因为年纪小,大人怕我给冲坏了。”   武斌也喜欢电影,虽然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未果,他只要到北京,还是会去找他在北京小西天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工作的亲戚看电影,包括一些所谓的“内部片”。他说自己后来拍摄图片故事,力求每一组稿子都是动态的,尽量借鉴电影语言表达。   “我还喜欢看照片,还爱挑刺,在《新疆日报》时不管是谁外出采访,回来后就会把照片放大,一张一张摆在桌子上,大家看,特别是沈桥和李杨的照片,这成了一种习惯。他们每次拿出照片都能被我找出毛病,为此我们经常‘掐架’。我长这么大就是不会夸人!尤其是对照片基本是挑毛病。我就是在给别人挑刺当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新疆日报》,沈桥、李杨、武斌号称当地摄影“三剑客”。沈桥和李杨人高马大,而武斌充其量也就一米七。三人的父亲都是搞新闻摄影的,所以他们从小就认识、熟悉,后来哥们儿又变成了同事,经常一起下乡,一起进沙漠,一起讨论照片,关系非常好。武斌说:“我们三人在一块儿遇到事情,两个大个子一般不出面,都让我出面。比如那个年代酒是要凭票买的,我们一起下去采访,需要买酒了,他俩就让我去跟人家‘然’(方言,软磨硬泡、耐心交涉的意思),如果碰上售货员是个姑娘,我一准能把酒买回来。”问他哪来那么大的魅力,武斌说:“我长得精神、眼睛大、会讲故事呀!最重要的是:别看沈桥和李杨个子大,脸皮可没我厚!”   武斌记得第一次进塔克拉玛干沙漠采访,就是和沈桥一起,去一个叫卡尔曲朵的地方。汽车开进沙漠后,油门出了问题,怎么也走不了了。司机是个新手,四处都是茫茫沙漠,无奈只能自己动手修理。直到天黑了,车还是不能发动,武斌叫司机往前面的村庄去找人,他和沈桥留下保护车。二人燃起篝火钻进车里,沈桥个子大睡在坐垫上,武斌个子小就睡在脚垫上。夜里车的周围一对对的蓝光,仔细一看,原来是好几只狼在围着车转……      1990年新华社甘肃分社要招一名摄影记者,当时的摄影部对外编辑室主任谢?P到新疆时看过武斌拍的照片,觉得他是棵好苗子,就把他的照片拿给摄影部主任徐佑珠看,然后推荐给甘肃分社。当时的甘肃分社代社长杨延礼专程到新疆考察武斌,看了他在《新疆日报》上的一些作品,听他聊了一些对新闻摄影的看法,当场就决定要人。   1991年元旦过后,在《新疆日报》工作了8年的武斌来到兰州,进入新华社甘肃分社,成了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      二      从小在新疆长大的武斌看惯了有水有树的绿洲,初到甘肃,发现这里人们的生境确实干旱。在全省近4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有31.5万平方公里是干旱地区,其中27万平方公里属于中国最干旱地区。   进分社不久,武斌到甘肃陇南地区宕昌县一个农村采访,走进一户村民家里,大白天一家三口在炕上躺着,一问才知道:他们一家只有一套衣服,大儿子出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