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的助词化及其动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状”的助词化及其动因   摘 要:“状”的名词用法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状”作描摹助词的用例在《搜神记》中已经出现。本文分析了“状”在“X状”结构中由名词语法化为描摹助词的三个阶段,认为“状”助词化的动因包括“X”成分的语义扩展、比拟式的类推作用、转喻的固定化等。另外考察了“状”和“然”在语法化路径上存在的相似点与差异性。   关键词:“X状” 描摹助词 比拟式 语义 “然”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了“状”的实词用法①,尚未收录“X状”结构中“状”作为描摹助词的用法。②本文主要对“状”作为描摹助词的用法进行讨论。描摹助词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比况助词和摹状助词,“状”属于后者。   目前,关于摹状助词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张谊生(2002)对附加型“X式”的性质特征、句法功能、表义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张谊生(2008)立???当代汉语语料分析了“X状”的性质特征、分布搭配、表义共用等方面。张谊生文章中指出,助词“状”由表示“样子义”的名词“状”发展而来,由词根虚化为摹状助词。孙瑞娟(2010)从语义角度对“状、样、式、型、相”五个词进行了对比分析。胡承佼(2015)对描摹助词进行了界定和系统性研究,并分别对“一般”“也似的”“X相”的演化路径和形成动因进行分析。前人的研究主要立足于现代汉语,并未从历时角度对“状”的助词化过程和形成动因进行考察。本文主要从历时演变、形成动因、“状”和“然”的差异三个方面对“X状”结构进行分析和考察。   本文的语料来源为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   一、“状”:从名词到描摹助词   “状”本是一个实词。《说文解字》:“状,犬形也。”[1](P20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申为形状。”[2](P474)“状”的“形状义”一直保留到现代汉语中。“状”的助词用法也是在名词用法“形状、样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先秦时期已有“X状”搭配使用。“X”主要为名词性成分。   (1)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吕氏春秋?诬徒》)   (2)“今夕吾梦二丈夫立而怒,不知字所言,其怒甚盛,吾犹识其状,识其声。”(《晏子春秋》)   (3)五浮之状,捍然如米以葆泽,不离不坼。(《管子?地员》)   “身状”是“名词+状”,义为身体的形状。“其状”是“代词+状”,“其”指代前面的“二丈夫”,义为“他们的样子”。“五浮之状”是“名词+之+样子”,义为“五浮的样子”。“状”为名词,义为“样子、形?睢薄?   “名词性成分+状”组合成偏正短语,可以作主语、宾语。其中,“其+状”和“名词+之+状”搭配使用较为常见。因此,从音节上看,“X”一般为单音节的词。   这个时期,“状”还可以出现在比拟式中。   (4)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   (5)其状似鬼神,子为我听而写之。(《韩非子?十过第十》)   (6)今有马于此,如骥之状者,天下之至良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其+状”或“名词+之+状”共同组成的名词性结构和像义动词(若、似、如等)搭配,共同构成省略助词的比拟式。因为像义动词的存在,这种比拟式本身带有一定的描摹色彩。在先秦时期,“状”用于比拟句式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起相似描摹作用的“如/若……然”句式大量存在。   两汉魏晋时期,“X”的成分开始不仅仅局限于名词性成分,形容词、动词等一些表示情状的词语也可以充当“X”。   (7)公少即长人,情无哀戚,侍拜长宁,从祀宗庙,颜无戚状,泪不垂脸,兄弟长幼,靡有爱心。(《全刘宋文》)   (8)溯金牛之迅渚,睹灵山之雄壮,实江南之丘墟,平云霄而竦状。(《全梁文》)   (9)王之恐状,转见于色。(《世说新语》)   (10)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裴松之《三国志》)   “戚”“竦”“恐”都是形容词性的“X”成分,和“状”搭配分别表示悲伤的样子、高耸的样子、害怕的样子。“死”是动词性的“X”成分,和“状”搭配表示死时的样子。   在这个时期,“X”的成分不再局限于词,可以是短语等语法单位。   (11)父斌证令万世,太守?q讽以忠义状闻。(《华阳国志》)   (12)于今介山林木,遥望尽黑,如火烧状,又有抱树之形。世世祠祀,颇有神验。(贾思勰《齐民要术》)   (13)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贾思勰《齐民要术》)   “忠义”是由两个形容词组合而成的并列短语,“火烧”是主谓结构的短语,“耕种养苗”是由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成分。   此时,进入到比拟式的“X状”除了“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