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综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芪综述

黄芪资源现状及其产业发展研究进展摘要:?现今以黄芪为原料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及保健品的产品日益丰富,市场需求量也与日俱增,而黄芪野生资源由于过度采挖几近枯竭,产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对黄芪进行人工栽培,目前黄芪药材资源以人工栽培的蒙古黄芪为主,甘肃和山东成为栽培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新主产区,山西北部半野生种植模式保持了传统道地药材的特征,但产量有限。在黄芪药材生产种植中栽培选址、种植区域合理布局、规范化建设、根腐病防治及采挖技术等成为主要制约黄芪产业发展的问题。关键词:资源分布及变迁,种质资源,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前言:黄芪为常用中药,原名黄耆,今俗称作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列其为上品,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和退肿之功效,中医用于气短、虚脱、心悸、自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脱水、久泻、子宫脱垂、疮口久不愈合等症。2010版中国药典[2]规定来源于豆科科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夹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另外,还有一种红芪来源于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polybotrys?hand.mazz?的干燥根。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芪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氨基酸维生素及硒、硅、钼等[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抗衰老、增强细胞的代谢、调节血糖、清除自由基、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糖尿病等功效。目前黄芪年消耗量在25000吨以上,国内市场上50%黄芪用于生产黄芪饮片,另外50%用于中成药和提取物[4],目前以黄芪为原料的中成药达200多种[5],如黄芪口服液、黄芪注射液、黄芪甲苷注射液、参芪颗粒、参芪十一味颗粒、复芪止汗颗粒、玉屏风颗粒、归芪胶囊等。除药用产品外,黄芪在保健食品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如黄芪养生保健食品、黄芪蛋白和黄芪蛋白水解组合肽。黄芪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黄芪产地和出口为中国所独有[6],是我国主要出口中药材品种之一,出口量曾排在1000万美元的7个品种之首[7],主要出口给欧美,韩国、日本,如黄芪在美国的消耗量排在前十位,韩国每年从我国进口超过100万美元的黄芪药材。随着对黄芪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黄芪产品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多,目前黄芪还被开发用于化妆品、饲料和兽药等产品。因此黄芪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由于黄芪药材主要来源于栽培,许多因素导致种质退化,抗性降低,产量、质量下降,制约了黄芪相关产品的产业发展,因此对于黄芪资源的研究,种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是保证黄芪药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本文主要对黄芪的资源分布及变迁、种质资源、栽培技术、品种选育、GAP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综述。黄芪资源分布历史变迁: 关于古代所用黄芪的产地、品质情况,可以通过对历代本草考证加以证明。最早见于魏晋的《名医别录》[8]指出:“黄芪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9]提到:“第一出陇西(甘肃东南部)、洮阳(甘肃临潭),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四川黑水县)、宕昌(甘,肃)者,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温补。又有蚕陵(四川北部)、白水者,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南北朝以前,黄芪的产地有甘肃、四川、陕西,而以甘肃所产为最佳。? 梁代以后,黄芪的产地发生变化,质量最好的产于今甘肃的东南部和甘肃的临潭,质量次之的产于四川松潘和甘肃岷县之南,还有四川芪汶西北部一带。? 唐代,苏敬主编的《新修本草》[10]中:“今出原州(宁夏固原县)、华原(陕西耀县东南)者良,蜀汉不复采用之”。《证类本草》转引唐《蜀本草》称“图经云今原州者好,直州(四川芪汶羌族自治县附近)、宁州(甘肃、陕西的东南边界)者亦佳。”这时已不使用产于四川的黄芪,当时宁夏固原和陕西华原产的最好,产于甘、川、陕三省边界地区的亦不错。? ?宋代,据《本草图经》[11]载:“今河东(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统称)、陕西州郡多有之,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耆。”此时黄芪多用产于山西和陕西的绵耆。又《本草蒙荃》[12]载:“绵耆出山西沁州绵山(原文“上”),此品极佳。”可见山西沁县绵山产的绵耆已被视为最好。清代,据《植物名实图考》[13]载:“黄芪有数种,山西、蒙古者最佳。”认为产于山西和内蒙古的黄芪质量最好。黄芪资源现状:2.1野生黄芪资源现状黄芪资源供应经历了从野生到栽培,分布区从传统产区到新产区,20世纪50年代之前为黄芪的野生资源期,野生黄芪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野生膜荚黄芪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