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营造法原》窥探明清江南木构审美趣味
从《营造法原》窥探明清江南木构审美趣味 一、《营造法原》的江南韵味
《营造法原》乃姚承祖先生所著,姚承祖(1866~1938年)字汉亭,号补云,出身苏州营造世家,此书据他晚年整理,在前苏州工专建筑工程系编写的讲稿,经张至刚先生的增编与刘敦桢先生的校阅而成。书稿转转于乱世,历经多年修订,“是南方中国建筑之唯一宝典”。
《营造法原》既有《营造法式》中北方建筑的法度,又有江南木构特有的形制。明清的江南木构几经风雨,留存至今的都有多次修补,姚承祖曾为编写《营造法原》配图八十余种,修订者张至刚先生更以田野调查为实据,在原图查证木构实例的基础上,重新绘制具有比例规范的图例,并配上实例照片,姚承祖的样式图后经陈从周先生整理出版为《姚承祖营造法原图》,两版图例从式样到比例,均展现了南方木构特有的精巧秀丽。江南的民间木构并未在官式等级上展露威严,却表现出空间布局上的奇思妙想。例如,进入厅堂之中,空间设计花式繁复,仅以“厅”的数式和名称就有诸多变化与讲究,像茶厅,闻之有喝茶之用,却又名为轿厅,因为它常位于大厅之前,旧时用作落轿备茶之所,由此得名。书厅也称为花厅,作读书、会客起居之用,小巧精致,结构式样多变:卷棚、花篮、贡式、回顶,厅前布置花木、石峰、流水,如果有两间相对,式样相近的,还称为对照厅,可以在其中观天井、赏石、品景、读书,远离世外的纷扰。即便大厅结构宏伟,亦通过各种轩作,廊川,逐级递进过渡空间的层次,营造视觉景深感,充分展现江南木构小处的巧思,具有素美秀丽的观感。在《营造法原》中,从厅堂总论到装折,借论述木构装修的形制特点,来展现明清江南木构空间设计上的总体精神,形成视觉上符号化的各类结构。法原论述的各种组件在实际建造中可以形成数量繁多的组合形式,构建出江南文人的生活格调。
木构令人惊奇之处还在于它所具备的结构特征,明清江南木构以牌科作为屋檐承重的结构,牌科即北方的斗拱,但计量方式不同,北方大木作遵从斗口作规,曾有人分析此为旧时工程预算管理方法的改进,以节约用材资源。而牌科并非江南用材的单位,江南用材以尺为计,但牌科在江南木构中运用广泛,殿庭、厅堂、牌坊等皆用之,种类和比例多样。《营造法原》在牌科种类和用材等内容上以歌诀来记,姚承祖原稿甚至采用吴门术语,原汁原味,充满江南气息,后经张至刚的修订,方能被人识记。在结构中,定房屋侧样和提栈,体现江南木构的灵活性,在侧样贴式中,歌诀对不同木构的类型有一般限定,如“一间二贴二脊柱”、“脊金短机六个头”等等,在提栈总论中对界深的算法也有相应的歌诀:“民房六界用二个、厅房园堂用前轩”等,在实际案例的测算中,界深的推算根据建筑形制留有一定的余地,主要考虑当时的实际情景作变通,如苏州沧浪亭面水轩,并没有按照廊轩制度去做,和它本身廊的样式有关。反映江南民间木构因地制宜,不僵化的处理法则。由此,才会产生在《营造法原》总则下江南多样化的木构形态,也是江南建筑在审美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明清江南木构的特点解析
木构建筑工艺展现了模块化、标准化的特点,在明清时期的江南木构,采用的设计组件与北方存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些部件的设计模块展现出了江南工匠在造物思想上很多独到的见解,现列举少许结构分析一二。
1、轩的设计
轩是南方建筑特有的设计,在法原中,它属厅堂中的结构,《园治》有“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表明轩的做法宜高爽,以增强厅堂的景致。轩与厅堂共承屋面,位于内四界前一、二界位置,能够让屋面前后对称。在用料上均为扁作方料,在轩上架重椽,视觉上严若一座假屋。轩的称谓十分有趣,不仅与其屋顶用椽形式有关,如船篷轩、茶壶轩等,而且与大梁空间配合相关,如轩梁与内四界大梁底部相平,称之为抬头轩,轩梁低于大梁时,称为磕头轩,好似人的动作形态。在南方厅堂中,轩与大梁之上采用草架支撑,这在北方十分少见,一说源于明代创作,如《园治》中,已记有多种草架的结构。而正是由于轩的做法精致,上铺望砖如假屋的特点,可以让草架位置隐秘,用料造型简单,仅作支撑功能即可。
所以,轩在空间中的设计定位与其功能有很大的关系,古云:“檐不离步”,指出檐位置过于挑出,容易承力不均,造成下坠的状况,在江南木构中,筑轩作为解决之法,保证出檐挑出的功能,在廊柱与步柱间加长界深后,用轩来承接前后结构。轩的做法一方面保证了屋顶的功能性与空间观感,像磕头轩,上设草架,铺屋面,使得前后形成两个斜面,不仅结构坚固、泄水方便,而且屋面也多了曲线变化的层次。另一方面它让廊轩和内轩的顶部空间饱满充实。它架上椽,与椽形成各种组合形态,像菱角轩、一支香轩、鹤颈轩,等等,筑成内部空间曲面的各种形式感。轩和桁、牌科也互做造型,檐出挑过多设梓桁支撑,承接梓桁一端的即轩梁。在端口刻云头式样,叫做云头挑梓桁。配以牌科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