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思想对于汉代碑刻形制影响
儒家思想对于汉代碑刻形制影响
摘 要:汉碑是一个很大的论题,在此仅就其形制与当时儒家观念的联系展开论述。汉碑的兴起,与当时崇尚儒学的养士之风有关,其形制的形成与儒学的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从儒家的温婉的审美观到儒家的谶纬思想,对汉碑形制的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汉碑是竖立的整块石板,以分离的基石作为支撑,通常由花岗岩、大理石、砂岩或是其他质地的石头切割而成。单体碑分三个部分,即碑首、碑身和碑趺。碑身和碑首相连,碑首呈现多种形制。
关键词:儒家思想 汉代 碑刻 形制
一、 社――汉代碑刻形制的发展与演化
先秦的碑最初是木制,用于庙里系牲口,或树立在棺椁的四角,用以下棺的作用。如《礼记?祭义》所载:“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至汉代的碑刻一般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碑首有圭首、圆首,又有无首碑又称方首碑。碑阳正文上多有“碑额”,也称为“碑头”,汉碑的碑额上有个圆孔,被称作“碑穿”,是先秦木碑丽牲、下棺的遗制,“碑阴”和两面的“碑侧”,则空着,或刻碑正文以外的相关文字,碑刻多立于土上。
汉碑的圆首上大多有晕或雕刻有螭龙,晕为圆形碑首上的半环形花纹,螭龙为环绕碑首的两条龙形雕刻,现存雕有螭龙的圆首汉碑有: 《衡方碑》、《王舍人碑》、《张迁碑》等。从这些汉碑的年代上来看,首先出现的是半环形的晕首,然后才有的螭龙首,我们可以认为晕是螭龙的雏形。另外,从汉碑定型和演化来看,圭首碑明显早于圆首碑,首先定型的是圭首碑,之后才出现了圆首碑。
汉代早期是没有碑趺的,只是碑文下方刻玄武,后来至碑趺出现,首先出现的是方趺,到晚期则出现了龟趺。碑首在上,属阳,碑趺在下,属阴,象征玄武。洪适《隶释》碑图中的《柳敏碑》,碑阳圭首刻朱雀,碑下部刻玄武;《六物碑》也是圭首,上刻朱雀下刻玄武。汉代多为方趺,龟趺极为少见,当时龟形碑趺只见于《王舍人碑》。高文《汉碑集释》载碑趺上刻玄武。《鲜于璜碑》1973 年出土于天津武清县,刻于东汉延熹八年(165) ,圭首有穿,碑阳圭首处碑额左右线刻青龙、白虎,碑阴圭首处线刻朱雀,但是碑的下部没有刻玄武。赵超在《中国古代石刻概论》中认为《鲜于璜碑》或许是以碑座代替了玄武[1],可谓灼见。以玄武作碑趺,又有阴阳交合,子孙繁衍之义。
二、 礼――儒雅温婉的儒家审美观之于碑刻
汉代碑刻是在实用的前提下完成的其功能,当然其中不可避免要伴随着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不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而是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美的标准。这种标准几乎是约定俗成的,即社会的需要使大家默认碑刻的形式,对于碑刻的书写、形制、应呈现的面目,都有着基本的一致性,因而对于碑刻的审美,也基本上有一个普遍可接受的标准。
一个时期的思维认识会导致社会上主流的审美情趣的认同。诚如汉初,为从战乱中稳定下来发展经济,“清净无为”思想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铜镜的装饰纹案由繁复而简化成为简单的花叶纹饰,这正是从内心深处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表现;其后,随着儒学的独尊与谶纬之学的兴起,这种审美情趣又被引入星云纹镜与多乳禽兽镜的装饰。汉代的思想文化对一面铜镜的小小纹饰尚且有如此影响,对于汉代碑刻亦是如此。
西汉早期的隶书,基本是笔划方折的篆书,《书林藻鉴》曾道:“东汉光武中兴,爱好经术,先访儒雅,名章继轨,益扇其风。于是书体亦由险劲变为冲夷,刻激变为迂缓。”可见汉碑书风多为儒雅之气,温和婉约,柔美敦厚。这种温婉的审美观使得汉碑由西汉初期的那种简洁少饰,发展成为外形多样、蟠螭朱雀相绕的碑刻形制。西汉的刻石相对粗糙朴拙,与汉初道教的自然思想相一致。而到后来碑刻外形丰富、形制固定以合儒家不同等级的礼仪,并且增添了诸多纹饰来装饰碑刻。
三、 法――谶纬经学之于碑刻的形制
谶纬思想是两汉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潮,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谶纬之学源于秦汉的求仙访道预言,至汉代被儒学士人利用天人感应等学说对经书加以解释,为汉代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说大多依托孔子,依附儒家经书的影响,加之古时帝王乐信此道,成为一股势力强大是社会思潮。其中《孝经》类纬书就在谶纬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汉代影响也不容小觑。
第一,圭首碑,又作?,《说文解字》曰“瑞玉也”。 圭的基本形状为上锐下方,汉代人认为上锐象万物初生之形,属阳,下部方形属阴。汉碑圭首之形来自玄圭的形状,为“天赐玄圭”之象征,用以晓喻死者的功绩于天下,这与汉代流行的谶纬思想有直接关联。《张迁碑》碑文中亦有“析?于留”的记载。所以东汉又有把圭首的汉碑称为“玄圭”式汉碑的说法。圭首碑在宋代亦被称为“笏头碣”。
第二,圆首碑,又被指为琬圭式汉碑。琬圭是一种上端呈圆形的圆首圭,长九寸,天子派人赏赐给有德的诸侯,亦是使者所持的瑞信。《周礼?考工记?玉人》: “琬圭九寸而缫,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