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安市部分地区贫困状况研究和对策
六安市部分地区贫困状况研究和对策 摘要:简述了六安市的市情,贫困状况,从增收渠道、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等几个方面分析六安市的贫困原因,并根据六安市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贫困的对策,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设部分地区小康社会提供参考。
关键词:六安市;贫困;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7-11-02
1 贫困状况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地跨江淮分水岭,是沿海、中原和西部地区梯度发展的过渡带和东西部经济交流的转接点。按照2011年国定的贫困线标准,2010年,六安市年人均纯收入2 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128.6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0%,高于全国平均值6.6个百分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年)》实施期间,六安市仍有1 156个贫困村,占全市行政村的比例超过50%,占全国的0.8%。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看病难、上学难、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
2 贫困原因
2.1 增收渠道单一 2010年,六安市农村住户人均全年总收入为6 111.3元。在人均全年总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56%,其中农业和其他经营收入分别占家庭经营收入的86.94%和13.06%;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35%,其中常住人口外出从业所得、本地企业从业所得以及在非企业组织中从业所得分别占工资性收入的68.90%、24.45%和6.65%。可以看出,六安市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种养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0%以上。传统种养农业增收空间有限,增长缓慢,外出务工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体力和年龄要求,对于一些上有老下有小、缺乏技术、年龄偏大、体质较弱的农民而言,需要的是就近就业增收,外出务工难以获得较好的收入。增收渠道单一,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步伐[1]。
2.2 二三产业不强 经验表明,二三产业越发达,财政增收的能力就越强,反哺农业的能力也越强;二三产业越发达,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就越强,农民快速增收的能力也就越强[2]。到2011年,六安市一、二、三产业比为22.2∶45.3∶32.5。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片区县和重点县比例更高,而且几乎所有片区县和重点县都缺乏大集群、大产业、大企业、大商业和大市场支撑,财政贡献度小,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弱。二三产业不强,特别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导致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弱,消化大宗农业资源能力弱,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弱以及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弱。
2.3 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设施的先进和完善程度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升扶贫开发能力的基本因素[3]。到2010年,六安市仍有69个行政村不通沥青路,60%以上的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全市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8.61%,高标准农田比例偏少。农村病险库塘仍有48 966座,占总塘库数的25%。通讯、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仍然较差,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交通设施落后,阻碍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增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本。
2.4 劳动力素质低 在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劳动者的素质越高,获得收入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4]。就六安市而言,劳动者素质低的主要表现是受教育程度。1995年和2008年六安市初中毕业升学率分别只有32%和74%,也就预示着,现阶段六安市20~30岁的青年农民中仍然有部分只有初中文化水平,30~40岁的农民中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水平,50岁以上的农民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甚至还有部分文盲和半文盲。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偏低,严重阻碍了农民通过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外出就业等方式实现自我脱贫致富的步伐。
3 对策建议
3.1 加快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以加快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为出发点,抓住国家产业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资源依托特征明显、覆盖面广的特色农业和旅游文化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财政增收贡献大、产业链延伸能力强的矿产资源开采与加工业,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引进培育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增强配套产业拉动能力,提高产业倍增效应。鼓励支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建设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承接引进投资规模大、用工需求量大、流水作业、技术易于掌握的装备制造项目。依托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旅游文化产业对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步拉长旅游产业链。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统筹区域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