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中医.doc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火神中医

…………………………………………………………………... 火神三书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 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 火神三书颂 钦安先生,医门之魂。 明辨阴阳,号称火神。 灵光独耀,去伪存真。 剖判有据,朗照群昏。 所著三书,理法方论。 医理真传,破疑答问。 医法圆通,万病指针。 羽翼仲景,伤寒恒论。 妙解一元,水火二门。 火为主宰,生命独尊。 本有轻重,岂是强分。 读者善会,切莫欺心。 火神颂 刘文澄 医中圣贤分阴阳,黄帝二书论医详。长沙理法方药全,六经辨证痊百病。寿全汇编阴阳证,三书细说理法明。代代中医拜神圣。六经再辨阴和阳,万病传变无下场。 《内经》之时,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二书,详理法与针灸而疏药物,《神农本草经》按照阴阳术数详中药之用。三书结合,医药乃成。 仲景先师宗《内经》之旨,参合古人经验,立六经辨证,著《伤寒杂病论》,将疾病分六经。经者,径也,道路也。六经也就是六种捷径。清代郑钦安大师,字寿全,合六经为“一气”。一气有余,为火,叫阳证;不足为水,叫寒证,也叫阴证。至此阴阳明辨。参合陈修园医书及《伤寒杂病论》,著《医理真传》传医中真理、《医法圆通》明诊病治病机法、《伤寒恒论》论六经千古不变之法,羽翼伤寒。至此中医学理论方法简而详、约而明。通此三书,登堂入室,造福苍生。 阴阳为纲,辨证论治(代序)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固驿镇(今成都市邛崃固驿镇)人,生于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享年87 岁。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刘氏著有《十三经恒解》及有关子、史、诗文集等书数十种),教其熟读深思《内经》、《周易》、《伤寒》诸书。郑氏穷二十馀年之精力,探索三书的精髓,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法垂方之义。故其学术思想之基础,上溯《周易》、《内经》,中得《伤寒》心法,下览历代医家著述而兼 采其长,故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兹就其对仲景学术的发挥作初步探讨。 阴阳为纲,尤重心肾阳气 《医理真传》自序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医法圆通》自序亦说:“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从这两篇自序可以看出郑氏抓住仲景以阴阳为总纲的核心思想,贯穿在全书之中而大加发挥。他以《周易》丰富的辩证法和天地整体运动 为指导,用八卦原理阐发人体生理病理的阴阳法则,堪称精妙之至。 其中坎卦解、离卦解、辨认一切阳虚症法与一切阴虚症法,尤属切要。他说:“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人身之主也”。从此论点出发,则心肾为人身立命之本,人身赖以生存的 元阴元阳,彼此互为其根,相互依存转化,体现出分之则二,合之则一的对立统一观。他说:“坎中真阳,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互为其根”。这也是对《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的阐发。以此立论,联系人体病理则认为“此阴阳二气原是均平,自然百病不生”。如果不能使之均平,故有盛衰之别,水盛则火衰,火旺则水弱,此阴症、阳症所由来也。并强调“要知阴阳调和之人,六邪 不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