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彝羌民族千年文化走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藏彝羌民族千年文化走廊

藏彝羌民族千年文化走廊   又名凸凹,本名魏平。诗人,小说家,编剧。著有《大师出没的地方》、《手艺坊》等8部诗集和《花蕊中的古驿》、《纹道》、《首街》(合集)等多部随笔集及批评札记集《字篓里的词屑》。小说见诸《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等刊。30集电视连续剧《滚滚血脉》编剧。现居成都龙泉驿。 在藏彝羌民族走廊“带”上,先人们为民族迁徙、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常常南来北往、车水马龙,踩碾出了几条交通道路,其中一些叫“丝绸之路”,另一些叫“茶马古道”…… 张骞在西域惊讶地发现了从这条路上输送出去的大量蜀物,他的一番言说,让汉武帝十分惊喜,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印度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 当我们走进邛崃市平乐镇新兴街158号“杏林村”药店时,在药店内堂光线略暗的里屋,看见了熊老师。 不用说,熊老师是位安静的人,也不愧被称为老师,跟他才聊几句,他嘴里就冒出了“藏彝民族走廊”这一说法。 1978年秋天,费孝通先生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藏彝走廊”这一概念:“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北向南大体划出一条走廊。这条走廊正处于藏彝之间,隐藏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源地。” 光阴之暮霭升起,高山之巅大河之上,我们一定能看见那在羊皮地图上寻找家园的巨大手指。 事实上,藏彝羌走廊上的许多文化事象至今未成公论,许多谜团尚存于史籍的空白处、泥土的掩藏下――光阴通过走廊,但未完全打开。 藏彝羌民族走廊 唐大和四年(公元830年),李德裕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在成都西郊建筹边楼。据《通鉴》记载:“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由此可见,当年的邛雅驿道,是画入“图蜀地形”之内的。女诗人薛涛有《筹边楼》诗云:“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薛涛此诗,把“筹边楼”写得巍峨宏大,气象万千;而且还告诫唐王朝的将军们:要持重筹边,切勿随意侵犯其他民族而引来战祸。否则,人们在筹边楼顶层就会看到边地的烽火了。 遥想汉代那位司马迁先生在写《史记 在藏彝羌民族走廊“带”上,远古先人们为民族迁徙、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常常南来北往、车水马龙,踩碾出了几条交通道路。后人们拨开草丛,在荒弃的遗迹上抚摸、辨析,发现一些叫“丝绸之路”,一些叫“茶马古道”。它们不仅是中央王朝执政用兵的官道,也是很早就与国际接轨的民间跨境商道。 熊老师从藏彝民族走廊说到骑龙山秦汉古道。当我们试探着询问他还有谁知道南丝路时,他说:“在平乐,如果我都不知道,那就没人知道了。”一个安静的人的自信,让人踏实。 熊老师叫熊永龄,中医世家,70岁,1957年在当教师时被打成右派,那年他19岁,成了邛崃年龄最小却排名首位的大右派。丢了教师饭碗后,他干起了照相的营生,正是这个“乡村摄影师”的职业,使他与古道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他挎着相机,穿村过镇,专为乡民们拍照,走的正是乡间的古道。 他说,那时古道从邛崃市的孔明乡经骑龙山和临济镇,到名山县的中峰乡、百丈湖、油墙扁(茶马司),六七十华里的距离上,道路虽断断续续,却总是有的。后来由于“农业学大寨”修水田,路石才被拆用,现在仅骑龙山上的“马道子”还基本完好如初。 从成都出发去往印度 存留在平乐镇骑龙山城隍岗上那段古驿道遗址,是当时由成都经邛州、雅州通往吐蕃、党项、南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它既是“南丝路”的一段,也是“茶马古道”的一段,还是“灵关道”的一段,熊永龄等当地老人称其为“剑南道”或“马道子”。 平乐古镇坐落在骑龙山脚下、白沫江岸边。站在场镇旷坝,远望骑龙山廓线,在桔红色的晨曦中,它像一条青色的巨龙蜿蜒向南。据说,从前,骑在山脊上的古道墙垣,竟有着长城一样的模样。 “南丝之路”由古灵关道、五尺道和云南境内的永昌道共三条干线组合而成,全长2000多公里,四川成都为起点,云南腾冲为国内最后一个驿站,沿途设有众多官驿。 成都作为南丝路起点自是当之无愧。先秦时期,成都就是跨地区贸易的繁荣的工商业城市、自由都市;在早期蜀国城市体系中,商代的成都是次级城市,主要发挥工商业作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成都作为首要城市,是巴蜀之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张仪当年筑的“少城”内,除拥挤着穿戴奇装异服的各少数民族商人外,还布列着堆满蜀布、绸缎、邛杖等商品的大店显铺。 在这条古道上,巴蜀的丝绸、蜀锦、布匹、筇竹杖、工艺品、铁器等被源源不断销往东南亚、印度,印度和中亚的珠宝、琉璃被输入中国。同时,中外的哲学思想、宗教艺术亦在此路沿途传播,最终形成一条南传佛教的通途。 史料上记载的官家修筑此路的时间是秦代,打通其下段――由蜀地去印度的时间为东汉,这是指官道。至于民间交通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