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山古矿遗址早期开发和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铜绿山古矿遗址早期开发和影响

铜绿山古矿遗址早期开发和影响   【摘 要】中国青铜文明历史悠久,但历来以研究都已北方为中心。作为中国青铜文明的另一个中心的中国南方,既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又受到北方铸造技术的影响。其中铜绿山古矿遗址就是江南矿脉的翘楚,为南方青铜文明乃至整个中国的文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青铜文明;南方;铜绿山古矿;楚国 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在铸造中熟练应用了复合陶范铸造法,外形美观大气,纹样刻画传神且音质纯正和谐,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弹奏出悦耳的音乐,当之无愧的代表了春秋战国时代江南地区礼乐文化的最高峰。与曾侯乙编钟年代相距不远的信阳编钟,亦用陶范铸造,音色同样十分优美,用于演奏过《东方红》等乐曲。陶范铸造法工艺复杂,且耗费铜矿巨大,我们在感叹先人高超铸造技术的同时,不禁要问,如此大量的铜矿石资源,究竟是来自何方? 摊开地图,很容易发现与曾侯乙编钟同样位于湖北省的黄石市铜绿山古矿遗址。它是春秋战国时期一处极其重要的矿冶文化遗址,也被认为为楚国勃兴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是楚文化,特别是青铜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铜绿山古矿遗址的价值和其与中原青铜时代各国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愈发显得清晰。 铜绿山古矿遗址位于黄石大冶,据《大冶县志》记载,“铜绿山在县西马叫堡,距城五里,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由于有许多矿体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先民们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中就很容易通过露头的矿体找到矿源。矿区铜矿储量高、品位高,开采至今,又发现了新增铜储量22万吨、铁1300万吨、金10吨,潜在经济价值达200亿元,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5年以上。其铜矿属于矽卡岩型接触交代含铜磁铁矿床,多为孔雀石、磁铁矿、自然铜、赤铜矿等矿物质。这些都是冶炼铜器的优质矿石。自然铜固然最适合冶炼,但自然界红铜(即自然铜)储藏量较少,而孔雀石含铜量约57%,纯度高,储量也十分丰富,因此成为冶炼的主要材料。 一般认为,铜绿山古矿遗址在西周初期就有零星开采,向下一直延伸到西汉,历时两千多年。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炼铜留下的炉渣,接近40万吨,提炼红铜也达到了4万吨左右。当时冶炼的壮观场面可想而知。长江中下游是中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区,特别是湖北和江西地区,不仅矿石产量丰富,还存在不少的露天矿区,为开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黄河中下游流域虽然是冶铜术起源地之一,但铜矿储量并不特别丰富。所以中原王朝很早就开始了对南方矿产资源的索取。具体到铜绿山地区,黄石市地处湖北东南部,长江中游,是鄂、赣、皖三省交界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天然的水路交通优势使大冶铜绿山开采的矿石可以通过船舶运输到长江沿岸的各个重要城市,满足了异地冶炼的物质基础。根据现有的资料,大概得出铜绿山矿石的运输路线主要有四条:第一条,铜绿山经大冶,到达上游盘龙城,然后经过桐柏山和大别山的隘口到达河南商都;第二条,铜绿山经大冶,到达上游盘龙城,穿越随枣走廊进入南阳盆地,抵达中原;第三条,铜绿山经大冶,到达上游盘龙城,再进入郢,随后进入南阳或关中地区;第四条,铜绿山经大冶,顺江而下到达吴越。三条线路都要通过盘龙城,可见其是铜绿山铜矿运输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节点。建立于商代中期的盘龙城,是商王朝控制南方的军事据点,也是运送矿石资源的交通枢纽。在湖北临近的江西瑞昌也发现了古铜矿遗址,考古学家认为其在商代中晚期已经开始了采掘,可见仅仅是铜绿山一处矿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中原王朝对矿石资源的渴求。1989年发现的江西新干商墓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墓中大量的随葬品中,铜器就达到了475件,如果不是有大量的矿石,铸造这么多青铜器是不可想象的。 张光直先生认为,盘龙城的铸铜工艺始于夏代晚期的,然后进一步得出夏文化在其晚期就扩展到了长江北岸。《史记“禹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封有功,爵有德,崩而葬焉。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李学勤先生认为此文是西周以来夏人的后代徐国人编撰出来的,但不可否认夏文化应该已经对南方产生了影响,近年来有学者甚至已经勾勒出以二里头为代表的夏文化传入南方的两条道路:一、东南方向;沿汝水、颖河、沙河及其支流双洎河沿岸直入淮河;二、从南襄隘道进入南阳盆地。这其中第二条道路就与铜绿山矿石的运输息息相关,只是大面积的矿石开发与运输,目前还没有史料证明在夏末就已经开始,但正如王孙满回答楚庄王的话,“昔夏之有德,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夏王朝对周边地区的矿产资源不仅有所认识,而且已经开始了索取活动。《竹本纪年》记载说:“(帝癸)遂征荆,荆降。”里面的帝癸就是夏朝末代君主夏桀,当时南方还属蛮荒地区,夏王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