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特点,并指出从创新教育形式、把握舆情调控策略、建立隐性教育与常态教育机制、塑造网络受众爱国人格四个维度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简介]刘颖(1982- ),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61-0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大学生合理、合法、负责地利用网络表达爱国主义情感,有理、有利、有节地实施爱国主义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 网络舆情是网络受众在网络领域通过网络语言和其他方式,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性的热点或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情绪、态度和意见的集合,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社会发展综合状况的校园晴雨表。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往往成为大学生广泛关注的议题,尤其是涉及危害国家利益、损害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等方面的焦点话题会吸引大学生群体在实际生活及网络空间的讨论与政治参与,从网络信息的自由互动和即时传播,推动舆论发展,进而体现为与网络舆情相呼应的校园活动及社会行动,引发社会正面或负面效应。 二、爱国主义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表现特征 1.网络舆情体现爱国主义诉求表达的客观性与多样性。网络具有开放性与隐蔽性等特点,其便捷时效的使用方式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在校大学生多通过计算机、手机WIFI连接互联网,时时关注校园及社会现象,积极参与网络围观、微博热议、话题发起、微信表达等活动。他们在虚拟空间中自由和匿名地发表言论,提出自己的实际看法,流露自身的情绪,充分发挥在信息选择、创造和传播的过程中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网络议题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各种有关爱国主义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碰撞。高校网络舆情一定程度上能够客观地反映出某些校园及社会现象的实质,比较真实地体现大学生群体对于爱国主义表达的心理状态和诉求表达。 2.网络舆情形成爱国主义思想交流的互动性与反馈性。大学生网络环境中一般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对有关国防安全、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等议题发表言论、表达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网络受众之间易形成及时性在线互动交流,赞成方和反对方的观点相互探讨、争论、交汇、甚至意见交锋。网络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使各种观点能够快速地表达和反馈,推进网络舆情的发展。以2012年9月逐渐升温的钓鱼岛事件为例,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以日本右翼势力石原慎太郎最先抛出的“钓鱼岛国有化”论调,到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公开支持并所谓的国有化成功,直接导致了中日关系的急剧恶化。反映在高校网络舆情中,主张国家动用军事力量打击日本、抵制日货的主张与维护稳定大局、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通过谈判回归理性的主张进行着激烈较量。 3.网络舆情折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的社会性与独特性。高校网络舆情受到社会多种舆情主体的影响,议题内容涉及经济文化、内政外交众多方面。高校网络舆情中既有乐观积极的言论和情绪表达,如“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它成为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帮助公众释疑,了解事实真相,弘扬爱国正气的重要途径。同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中也出现了消极错误的言论和情绪表达,如篡改历史和“红色经典”的网络恶搞、以怪异夸张吸引眼球等行为层出不穷,这种颠覆传统和社会主流观念的网络现况给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带来困惑。一方面,社会中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道德规范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导火索,具备了网络舆情的社会性特点。另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的爆发又与本校长期积淀的校园文化、校风特色紧密相关,表现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独特性。一定校园事件的发生,在集合了偶发性、新奇性、情感充沛性等特点时,往往由个体大学生的即时意见发起,通过校园BBS、微博转载、论坛跟帖等传播渠道迅速集聚公众意见,网上互动不断加强,配合虚拟空间与现实活动的互动,形成高校网络舆情。如热点话题“中国梦―我的梦”“低碳环保公益活动”等话题通过校园专题网站、班级博客、手机微信等形式迅速传播,成为广泛关注的高校网络舆情焦点。 4.网络舆情显露爱国主义情绪宣泄的非理性与偏差性。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