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舍身饲虎”探索图像研究在历史领域的方法.docVIP

从“舍身饲虎”探索图像研究在历史领域的方法.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舍身饲虎”探索图像研究在历史领域的方法   【摘 要】“舍身饲虎”属于佛教经典题材,故事流传广,图像作品也不少。此题材较为通俗易懂,在图像上也有很高的辨识度,不易引起图像内容方面的争论。因此,文章以“舍身饲虎”题材图像为切入点,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综合背景形状颜色、时间空间跨越、自然社会作用、文字图像材料反复认识、动静对比思考等,探索历史领域内图像研究的方法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舍身饲虎 图像研究 历史领域 方法不足   ?奈幕?传播角度来看,图像属于语言符号,是广阔文化系统中的一种文化形态。研究图像即建构以视觉性为标准的、从主体认知到社会控制的价值秩序与文化系统。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在历史范围内的图像研究,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还原解读。根据历史上的图像,分析探索历史真相,有一定可操作性和信实度。   一、从图像“舍身饲虎”到“左图右史”   “图像学”一词最早出现于里帕的《图像学》,其意义在于表现“图像志的汇集”,即辨认图像、确定其象征意义。现代意义的图像学起源于德国学者阿比?瓦尔堡。他在1912年罗马国际艺术史会议的演讲上首次提出了“图像学方法”,主张将艺术作品的创造放在一个更广泛的文化历史背景中去还原“历史环境”。随后其学生潘诺夫斯基于1939年出版了《图像学研究》一书,对现代图像学作出系统的定义,标志现代图像学方法的正式形成。之后产生了两种图像学的模式,潘诺夫斯基的“历史的重构”与贡布里希的“方案的重建”。   “舍身饲虎”作为系列图像,在石窟壁画中多有展现。从图像形式内容来看,涉及太子仁爱以身引虎来食、虎食太子终于喂奶而内心悲痛、王妃心有所感而丧子怆然、太子为神令父母顿悟等场面,简单来讲,是个仁爱乐助得道的故事。而这个题材图像内容细节如何,反映时代背景如何,表达深层意义如何,在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不同侧重如何解读,却是有所区别的。图像学研究是对历史上图像元素的把握,从典章书籍中的绘画,延伸到一切历史、科学、艺术的创作,融会作者、读者双方的主观感知和自然社会的共同作用呈现的模式构建。对图像的研究把握,在于图像本身蕴含的信息和解读方式。一言以蔽之,内容含量较少的图像,可能解决艺术史的问题;内容含量较丰富的图像,可能解决政治史、经济史、医疗史、科技史等问题。因此,“左图右史”的说法,有一定的科学可信力。   二、从“舍身饲虎”看图像研究的方法   (一)对图像社会背景、作者归属、来源的确定   舍身饲虎本生是众多佛教本生故事题材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分布广、时代久、数量多。新疆、敦煌、麦积山等地的舍身饲虎本生图像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者主要是中国和日本学者,还有一些关于佛教故事的论著中涉及该本生故事。对于“舍身饲虎”这一题材的图像,社会背景较为明确,虽不知具体作者,但可以获取绘图之人的受命归属和时代需求信息。这样,通过对“舍身饲虎”的鉴赏分析,可以多方面、多角度获得历史信息。因此,学者从绘画内容场景、布局技法、现实意义等方面对这一系列图像题材进行分析,在明确图像内容之后,研究其社会背景与形成因素,再反过来勘探更深层次的历史问题。   (二)图像的“形、声、色、像”及出土流传经过的探索   图像的内容和表达情感一向是研究者的研究主要目标,研究者不在少数。不过,人们容易忽略图像的颜色和其他看似明显但不易重视的信息。但是,忽略的部分,往往可以透露更多的有效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不同颜色的感知,可以使人脑有不同的反应。而视觉因素的不同,也可以使每个人大脑理解颜色不同从而造成获取信息不同这种后果。时至今日,依然有画家墨色作画,也有画家设色作画,这其中社会背景相同,时代接近,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文知识传播都较快,尚出现巨大差异,难以揭示此现象形成的内部原因。那么,推及历史,我们分析时更要慎重。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臧志成在《莫高窟254窟舍身饲虎图变色原因探析与色彩修复研究》一文中,对“舍身饲虎”图像的历史背景、保护现状、墙面处理、构图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阐释,从变色原因分析到色彩修复还原,结合光影分析、温湿度测量,探索图像的“西域式晕染”,再上升至中外交流。这类文章对图像颜色的分析较为细致,也丰富了图像内容的研究。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康定斯基(W.Kandinsky)发表过他对颜色的看法:“红色表示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白色代表着纯洁无瑕,黑色透着死亡的意味。”[1]这在历史图像中也得到了证实,如新几内亚文化中,红色代表生命力旺盛;在非洲尼日尔三角洲,其膜拜的神为白色,而其侍奉的祖先为肤色。可见颜色有跨越文化的可认知性,我们在研究图像内容时,也要关注其色彩和其他方面。成语“秀色可餐”也昭示了这个道理。因此,图像的“形、声、色、像”及出土流传经过的探索对图像内容的分析理解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经典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