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近代中国新兴木刻的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与近代中国新兴木刻的发展   导师推荐语:   近代中国新兴木刻艺术是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捩时期由鲁迅先生从国外引进的。谢春同学的论文以独特的视角,站在历史的高度,史论结合,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新兴木刻萌芽、发展、繁荣、创新的历史演进过程,剖析了新兴木刻艺术的时代特质与文化内涵,体现出木刻艺术发展进程中之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和谐统一,揭示在木刻艺术自律与社会外力的相互碰撞下,功利性与艺术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文章观点鲜明,史料翔实,论证严谨,既丰富了中国新兴木刻发展史、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当下相关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史料和借鉴。   陈廷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鲁迅,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也是左翼美术运动的发起者和导航人,更是新兴木刻的奠基人。20世纪的中国,荆天棘地,向来敢于改造旧社会,敢于为民族呐喊、抗争,敢于直面鲜血淋漓的人生的鲁迅,以他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卓越的美术视野和艺术眼光,身体力行,大力倡导、扶持和培育中国新兴木刻,开展直面人生的木刻运动。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人民大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不能自救时,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艺术载体――中国新兴木刻艺术开始登上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舞台,从此便与中国的革命事业紧密相连,荣辱与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休戚相关。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现在新的、年轻的、没有名的作家的作品站在这里了,以清醒的认识和坚强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自然,这是很幼小的。但是,惟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这一面……”(1)   被称为“匕首”和“投枪”的中国新兴木刻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呢?鲁迅认为:   其一,“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2)“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3)   可以说,中国的新兴木刻是随抗战应运而生的,国画、油画“那徘徊歧途的,落伍的,终于在炮火中被毁灭了,而在这炮火中热烘烘成长起来的,要算是木刻了”。(4)中国???统的国画和时髦的西画由于创作所需颜料价格昂贵,在物质极匮乏的战争年代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客观条件,再加之油画和国画的创作内容远离现实,终日沉浸于苹果、静物、隐林山水之间,在“为艺术而艺术”的象牙塔里构筑着自己的艺术梦想。当革命号角奏响之时,艺术必须与革命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国画和油画便不再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了,木刻全然成为时代的宠儿,担负起抗战救国的历史使命,成为名副其实的“战斗的艺术”、“大众的艺术”。(5)一方面,木刻“大都能从现实中提取他们创作的意欲,与中国的革命息息相关”。(6)新兴木刻之父鲁迅之所以扶持、培养木刻艺术,其旨意在于把木刻作为大众革命的武器,正如艾青所说:“中国的木刻从开始至成长,都是受着革命文学之父――鲁迅先生栽培、浇灌与维护的。因此,中国的木刻,就没有一刻离开过战斗的血统、人民的呼吸和旧势力的压迫。”(7)最初参与新兴木刻运动的青年,也无不具有用艺术来反抗现实改造社会的理想和抱负,另一方面,木刻制作过程简便,快速,“虽极匆忙,顷刻能办”。(8)一把刀,一块木板,就能解决急需,并利用木刻复制性的特点,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可将一幅作品印成无数张,用于各种刊物和宣传活动。   其二,道劲刚健的艺术表现力。鲁迅先生在《近代木刻选集》(一)的小引中如此评价木刻“力之美”:“所谓创作木刻者,不模仿、不复刻,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这放刀直千,便是创作底版画首先所必须。和绘画不同,就在以刀代笔,以木代纸或布。”(9)鲁迅极力介绍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版画,也正是因为她的作品刻出了对资本主义的无比愤恨和对无产阶级的深沉的爱,真正体现了“力之美”。这种艺术语式影响渗透在中国木刻的创作中,并形成了初期木刻创作总体风格。   其实,力之美本身就是鲁迅美学观的一个表现,他曾在《半夏小集》的第七节中写道:   庄生以为“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食”死后的身体,大可随便处置,因为横竖结果都一样。   我却没有这么旷达。假如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   养肥了狮虎鹰隼,它们在天空、岩角、大漠、丛莽里是伟美的壮观,捕来放在动物园里,打死制成标本,也令人看了神往,消去鄙吝之心。   但养胖一群癞皮狗,只会乱钻,乱叫,可多么讨厌!   此文发表在1936年10月15日出版的《作家》第二卷第一期上,它的下一期就是鲁迅逝世纪念专号。这则短文可以说是对于敌人“我一个都不宽恕”的别解,是终一生疾恶如仇的性格的遗言,也是鲁迅的美学观,鲁迅爱的是壮美。   美感中的壮美、刚健、坚实,雄伟,与木刻性能的黑白光耀,对比强烈。明快,与反映生活的快捷、表现手法简练是有关的。鲁迅指出木刻的实用目的,当革命之时,版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