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生代中国及邻区板块碰撞旋转及离散模式初探.PDF

中新生代中国及邻区板块碰撞旋转及离散模式初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新生代中国及邻区板块碰撞旋转及离散模式初探

中新生代中国及邻区板块碰撞、 旋转及离散模式初探 费 琪 摘 要:本文在 6000 多个资料点的 42000 余数据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成因技术,以 活动论的观点对中国大陆的运动程式进行初探。根据煤和蒸发盐岩沉积范围的变迁以及 火山活动的分布特点推断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在周边各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由北向南 迁移并作顺时针旋转,从而形成当今的大地构造格局。 关键词:板块碰撞; 旋转; 离散; 活动论; 转换断层 七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引用了板块构造理论,对中国大陆板块进行了划分。由于古 地磁资料的明显不足及其精度所限,目前尚难以进一步确定古板块的演化史。在前人工作的 基础上,笔者试图应用我国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以活动论的观点来寻找其内在规律,以求 对中国大陆板块的运动程式有所认识。此项工作,以笔者在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系工作期间 所建立的数据库为基础,采用了 Ziegler 教授所建立的计算机软件自动成图,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综合分析而成。数据库中收集了全国各地层小区 6000 多个资料点,近 42000 多个基 础地质数据,包括主要岩性、沉积环境、古地貌以及其它各种岩石类型等资料,经过数字化 以经纬度定位形式输入计算机。所有资料的时间段以阶为单位,自三叠纪以来,划分出 46 个阶。本次工作选择了其中的 16 个时间段,每段大约为 20Ma 。图件的绘制采用了摩尔威 德投影法。在以上这套图件的基础上,对我国大陆及邻区自中生代以来板块构造运动的演化 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由蒸发盐岩和煤系地层的分布规律看中国大陆板块的旋转和迁移 煤和蒸发盐岩的沉积与隆雨量和气温有关,因此,它们是指示气候带的良好标志[1-4] 。 根据古气候学家的研究,当今气候与过去相比,虽然某些气候参数,(如赤道—地极的温度 梯度)有很明显的差异,但相对于赤道的大气圈的形式并无根本性变化。因此,有可能根据 一些对气候敏感的沉积物的分布状况来推测当时所处的古纬度位置。 现代煤系地层的沉积,绝大多数分布于北纬 45 °以上的高纬度地区,属温带含煤带。 蒸发盐分布于北纬 30—50 °的亚热带干旱带内。这两种沉积物明显地反映了现今气候带的 纬向分布形式,两者之间过渡的边界位于北纬 50 °左右。该界线在西部内陆地区略比东部 近海地区升高 10°左右,这种带状模式出于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即海陆分布形式的不同 有所歪斜(图 1)。 图 1 第四纪煤和蒸发盐系的分布范围 Fig 1 Distribution of Quaternary coals and evaporates. 图2 是根据 16 个时期煤和蒸发盐岩的分布范围所作的直方图。图中以不同时间段为横 坐标,以纬度线为纵坐标,每个时期左侧直方图表示煤系地层的沉积范围,右侧为蒸发盐岩 的沉积范围。直方图的长短代表资料点多寡的相对值(图 2 )。可以看出,在晚三叠世至侏 罗纪,我国广大地区均沉积了温带煤系地层。白垩纪至第一纪,气候带明显地转为干旱,没 有煤系地层的发育,而局部沉积了蒸发盐岩。晚第一纪,气候带出现较全,北部温带含煤带 位于今纬度的北纬 45 °—55 °地区:中部亚热带干旱带大致在 30 °—45 °的区间;南部出 1 现热带含煤带,主要在 20 °—30 °地带。晚三叠世以来,含煤带分布范围的总变化趋势, 由低纬度逐渐向高纬度迁移,蒸发盐岩的分布范围也略有升高。而在白垩纪至早第三纪沉积 时期,气候带的摆动幅度似乎相对较稳定。 图 3 表示温带含煤系地层与亚热带蒸发盐岩沉积的分带界线。各时期的分带界线由老 至新向北逐步推移,侏罗纪与早第三纪渐新世以来,其位置变化较大,白垩纪至早第三纪, 该线移动距离不大,甚至稍有回返,但发生明显的角度变化。各时期分带线与现代经纬度的 交角变化,由老到新逐渐变缓,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时与纬线的交角最大可达 45 °。第三 纪时的交角近于 局部的 25 °(图 3 )。上述气候带的迁移,反映了中国大陆自晚三叠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