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希特戏剧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主讲人郑芳雄.PPTVIP

布雷希特戏剧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主讲人郑芳雄.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布雷希特戏剧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主讲人郑芳雄

布雷希特 戲劇理論 與 社會實踐 主講人 鄭芳雄 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 生平概略 - 1898年出生於巴伐利亞古城奧古斯堡(Augsburg) 父親為一家造紙廠廠長 - 1917起就讀慕尼黑大學,唸哲學,後改唸 醫科,開始寫詩、寫劇本 - 移居柏林,1924年後擔任柏林劇院劇評 - 1933-1947流亡瑞士、丹麥、瑞典、芬蘭 最後到美國,住在加州Santa Monica - 1948年返回柏林,與妻主持「柏林劇場」 - 1956年8月14日因心肌梗塞過世 布雷希特誕生於此棟建築 表現主義小說家德布林 布雷希特(左)的家庭照 大學生布雷希特(右) 慕尼黑大學的一角(右) 1928年攝於老家 1927年 與妻(Weigel)流亡國外 柏林布雷希特之家 (Chauseestra?e 125) 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劇作家: - 多產的作品結合戲劇、詩歌和敘事,以詼 諧和辯證式的風格顛覆傳統,闡揚社會主 義 的人性,影響後現代劇壇與美學。 - 創立「敘述戲劇」(episches Theater) - 倡「陌生化」演戲技巧─疏離效果,以 客觀批判態度 ,不迷入劇中情節 敘述劇(das epische Theater)是什麼? Episches Theater 是「敘述劇」─而非「史詩劇場」 目擊者「敘述」〈馬路上的一個(車禍)場面〉 Episch一詞的意涵。Episches Theater→Epischer Roman.德布林(D?blin)的小說理論 社會實踐:戲劇作為改造社會的工具。 「非亞理斯多德的戲劇」 「疏離」式舞台技巧的運用:自報家門、男扮女裝的辯證式運用、舞台配樂、臉譜等 戲劇理論產生背景 二十年代中期與表現主義小說家德布林交往甚密,其「敘述小說」理論對「敘述戲劇」概念有所啟發 「作者擺脫、捨棄自我的自我否定狂︰我不是我,而是街道、路燈,是這個和那個事物,別的什麼都不是」(D?blin) 「有關敘述的特質,我從杜柏林所學到的,比別人還多。他的小說以及敘述理論影響我的戲劇極深。他的影響力及於英國、美國和斯堪地那維亞的戲劇,而這些戲劇卻受到我的影響。」(Brecht) 個人與社會共同體的觀念 從社會集體(Kollektiv der Gesellschaft)的理念出發,主張個人融入社會群體,將敘述的客觀性建立在敘述客體上。 「我們這麼多人,這是我們的不幸。如果我們只有你和我,和十個別人,那麼事情就不會發生了。」(D?blin: Berlin Alexanderplatz) 疏離效果 疏離的概念(Verfremdung)得自於俄國形式主義的專門術語Ostannenija 1937年發表〈中國舞台劇裡的疏離效果〉,強調「沒有第四道牆的戲劇」、「非亞理斯多德的戲劇」、「非幻想式的戲劇」 辯證式的戲劇 晚年布氏也以辯證式的戲劇稱自己的戲劇 何謂歷史化的手法? 歷史辯證論抗拒魯卡契(Lukács)的現實主義 其他戲劇概念的社會意義 觀眾看戲的藝術(Zuschauerkunst) 文字宣導(Literarisierung) 合唱與歌謠所扮演的角色─敘述者 總結:敘述劇的效果 與傳統戲劇的差別 按布雷希特對敘述劇舞台效果所作的的區分: 舞台敘述事件 ─ 取代「化身為」事件 觀眾成為觀察者 - 取代使觀眾捲入故事中 使觀眾理解事件 - 取代使觀眾經歷事件 使觀眾作出判斷 - 使觀眾產生感情 把情結擺在觀眾面前 - 把觀眾放到情結裡去 總結: 用說理手法 - 取代暗示手法 人是研究的對象 -取代把人視為熟悉的對象 人是隨時可變的 -取代人是不變的 說明行為的動機 -取代表現人的本質 情結有跳躍性 -取代情結直線進行 表達世界的可變性 -取代表現世界的本相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