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启恒润物细无声中国互联网基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胡启恒润物细无声中国互联网基石

胡启恒润物细无声中国互联网基石   就像互联网一样,一个新技术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社会最缺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好雨”!大家都愿意成为疾风暴雨,又雷鸣又闪电,可以载入史册。那些“润物细无声”的好雨是不会载入史册的,也不会使你永垂不朽。但我们这个社会真要进步,就需要做大量这样的工作。 想象一下,没有互联网的世界将会是怎样?你可能还保留着写书信寄托思念的传统,不得不熬个三五天等待对方接收信件再回复,甚至路途遥远可能会等更久,久而久之将思念熬成一种病。你可能还会去图书馆,抱着沉甸甸的纸质书一页一页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为此耗费一个又一个美好的下午。你可能还会磨破嘴、跑断腿地为朋友、家人寻找礼物,走街串巷地搜罗有新意的礼品。你可能还会每天手里握着一份报纸了解版面上报道的大事小情,有满肚子的想法无处倾倒…… 或许你根本想象不出没有互联网的世界,做事情会困难到什么程度。也或许你根本想都不敢想,没有了互联网你所生活的地球将变成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你要知道的是,互联网并不是“你在或不在,我都在那里”的知心恋人,它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过程。而中国互联网更是如此。这里我就要说一个与中国互联网密切相关,却鲜为人知的名字――胡启恒。 不太惹眼的国际大奖获得者 “国际大奖”、“首位中国入选者”,看起来这是媒体非常钟爱的报道桥段,想来是一定会引得各大媒体纷至沓来竞相报道的, 而“首次”、“第一”这样的字眼也应该是会吊起读者的胃口,吸引他们耐心品味标题下的故事。但遗憾的是,中国自动化、信息化和互联网专家胡启恒入选第二批国际互联网名人堂的报道,在她自己积极推动的中国网络的信息海洋中,迅速被淹没,一如当年她带领中国团队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再次提出将中国网络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要求并获认可的消息一样。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是1987年中国使用互联网经德国中转后发向世界的第一封邮件。自那时起,嗅觉灵敏的中国科学家便思考着未来中国连接进国际互联网的可能性。 我们深切地知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艰难,也一起体会了中国申奥成功是多么不易,但其实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的谈判也是一段漫长且痛苦的历程。自1990年起,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胡启恒,便与控制着国际互联网核心骨干网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开始了漫长的谈判。她和许多中国科学家一起屡次向对方提出申请,要求将中国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但把握着核心资源的美国,根本不买账,胡启恒和她的同事们屡屡碰壁。 这个看来并不复杂的商谈,持续了4年之久,在胡启恒和同事们不懈的坚持和积极的游说之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才终于接纳了中国。1994年4月20日,通过美国Sprint公司开通的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实现了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借助这个只有64K的狭窄通道,少数人窥见了网络世界的玄妙,并续写了一系列的传奇。 书写中国互联网传奇的人,我们并不陌生。他们中间有创办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的女中豪杰张树新,也有打造中国最早一批商业网站的马云,还有归国创业的海归博士搜狐总裁张朝阳,他们在推动中国互联网一步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很多人对这些名号也并不陌生,甚至还有人对他们所打造的互联网帝国的传奇故事如数家珍。当然,网民在仰视这些传奇的帝国大厦上的明珠时,会自然而然地忽略掉大厦底部扎根泥土的地基。而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中,胡启恒便是充当了这个地基的角色。 一跳定终生 出生在北京贫苦家庭的胡启恒,少年时代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这使她更渴望看到一个兴旺发达的中国,也更期望自己在未来能为改造中国社会尽绵薄之力。而在那时,她除了积极参加进步组织寻找中国发展的方向之外,能做的也不过是用勤勉与刻苦为自己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罢了。 1953年,胡启恒从北京师大女附中高中毕业。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借助与前苏联的良好外交关系,向前苏联输送了一批优秀的高中生继续深造。人们总是说,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胡启恒的勤奋努力,换来一份漂亮成绩单的同时,也换得了一张前往前苏联深造的入场券。 机会虽偏爱有准备的人,但也需要善于发现机会的眼睛和勇于把握机会的胆量。到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机械系就读之后,胡启恒敏锐地察觉到学校开设的一个新专业――自动化。当时她对自动化的了解并不多,还以为自动化专业就是学习如何让机器代替人工做事。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对新知识的渴望,促使对自动化专业一知半解的胡启恒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前往中国驻苏联大使馆,要求换专业。这个决定自然对她一生的发展方向影响巨大,但谁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