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联大对中国工程学术与工程教育的历史贡献——以其主要工科后继院校两院院士为线索.pptVIP

西北联大对中国工程学术与工程教育的历史贡献——以其主要工科后继院校两院院士为线索.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北联大对中国工程学术 与工程教育的贡献 ——以其主要工科后继院校两院院士为线索 西北联大是抗战期间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之一,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保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并通过其后继院校使爱国精神和报国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从西北联大后继八校学生和教师中走出的两院院士约有150余位,其中出自工科院校的有89位;这89位中毕业于1949年前的有20位,毕业于1949年后的有69位,相互间大多具有师承关系,并在工程学术和工程教育方面有杰出贡献。 西北联大及其工科后继院校是民国年间我国工程学术与工程教育的最高学府,在抗战时期奠定了西北工程学术和工学高等教育的基础,发展了其内涵及学科体系,注入了与国家民族的存亡紧密结合的时代精神,从而保存和光大了我国工学高等教育的文脉,也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积累了教育基础和人力资本。 从西北联大及其后继院校走出的两院院士学脉相通,或亲历战时教育,或服务于战时西北大后方建设,或创立新学、教书育人,或师承于联大传统,是这批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先后并入西北联大开展工程教育的工科院校主要有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 工程教育的主要后继院校有西北工学院、天津大学、中国矿业学院、东北工学院,即今日之: 西北工业大学 31位(19学+12教) 天 津 大 学 25位(19学+6教) 中国矿业大学 18位(8学+10教) 东 北 大 学 18位(15学+3教) 1949年以前毕业的院士 20位 西北工业大学:叶培大、张沛霖、李恒德、陈秉聪、师昌绪、高景德、刘广志、高为炳;陈士橹 天津大学:靳树梁、周志宏、魏寿昆、王之玺、史绍熙、吴自良;余国琮、曹楚生 中国矿业大学:韩德馨 东北大学:邱竹贤、张嗣瀛 传承中国最早的工程学术与高等工程教育 共享交流整合,奠定优质师资基础,保存并承续学脉 养成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学风,秉承从严治学的理念 致力于工程技术救国,积极服务国家生产建设 构建并完善学科体系,形成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 抗战爆发后,平津首当其冲成为前线,北洋工学院——这所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以及中国最早的工科大学绝不会选择甘当亡国奴或接受奴化教育,西迁成为唯一选择。 将这所古老大学的香火、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火种暂时借壳寄存于1937年9月10日在西安成立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7)—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私立北洋工学院(浙江泰顺1942)—国立北洋工学院(浙江泰顺1942)—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安1944)—国立北洋大学(1946)—天津大学 一、传承中国最早的工程学术与高等工程教育 在科学研究方面,被发扬光大的是: 一是在北洋工学院时期工程研究所(1935)和西北联大工科研究所的基础上,于1939年成立矿冶研究所(下分采矿、冶金、应用地质三组)和工程学术推广部,使工程学术研究制度化。 二是开展了一系列工程学术研究,如测绘南郑城区,测量设计改进五门堰水利,调查安康、凤、徽两县矿产,从而使北洋时期的工程学术研究,特别是在结合西北实际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在人才教育方面,被发扬光大的是: 一是在北洋工学院时期的1935年仅有土木、矿冶、机械、电机4个系,西北联大时期发展到土木、电机、化学、纺织、机械、矿冶6个系,后又增设水利工程和航空工程两个系,发展到8个系,由此成为“当时国内最强大的工科院校之一”。 二是1942年在西北工学院时期创办了我国北方地区最早的工业经济管理教育。 三是创办工程学术研究生教育,先后招收研究生46人,研究期限两年。1946年,北洋大学在天津复校时继承了这些教育成果,增设理学院,系科发展到8个,工程研究所由1所增至5所,成为当时全国专业门类最齐全的工科大学。 例如,周廉在东北大学毕业后就职于西北工业大学,姚建铨在天津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中国矿业大学,谭建荣双聘于两所后继院校等。 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师昌绪,1941年考入第一个从西北联大独立出来的院校——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在国立西北工学院七星寺分校读书。 二、共享交流整合,奠定优质师资基础,保存并承续学脉 “西北工学院四年,在治学上我得到了严格的训练。”师昌绪在重返母校时回忆道:“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办学宗旨就是站在民族复兴之大局,坚持工程教育的战略地位不动摇,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乃至精英工程人才、科学家型的工程师、工业界的领军人物。” 由北洋工学院参加组建的西北工学院,在西北联大及分设各校中师资实力最强,据资料记载:工学院教授22人,讲师、助教22人,学生440人,约占联大学生总数的1/3,而22名教授中没有留学经历的不过一二人。 这些院士均毕业于西北联大及其后继院校: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