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秀:从海派小资作家到北美痛感诗人.docVIP

宇秀:从海派小资作家到北美痛感诗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宇秀:从海派小资作家到北美痛感诗人   久居海外,对于文学报刊多少有点隔膜了,有时即使就放在眼前也有点熟视无睹。但最近《上海文学》封面上有一个熟悉却久违的名字一下攫住了我的视线。   她是宇秀。曾经让我用过一些力气,却再也抹不掉的名字。   从“下午茶”到“温哥华”的全方位跨越与隐遁   十年前初抵温哥华,在当地中文报纸时评专版初次见识了宇秀不拘一格的文字,并记住了她的专栏“北美第三眼”。后读到了她的《一个上海女人的下午茶》,当时正在国内热销,颇有影响。曾读到一本《上午咖啡下午茶》,该书收录了包括林语堂、周作人、贾平凹等现当代文学大家之作,宇秀“下午茶”里多篇作品赫然进入这本名家名作选集之列。而此时的宇秀却在北美的报刊上以泼辣的文风、犀利的语言评论时政、探讨移民生活和东西文化之碰撞,其观点的尖锐、文字的力度,颇有男性的手笔。难怪有读者来信或来电询问:“这个宇秀不会是那个写上海女人下午茶的宇秀吧?内容和风格都跟她的书不一样啊。”   2007年4月,宇秀的新著《一个上海女人的温哥华》和再版的《一个上海女人的下午茶》作为当年中国工人出版社的重点书目,在重庆中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亮相。评论家郭媛媛在《失重的裸露――评旅加作家宇秀散文集〈一个上海女人的温哥华〉》一文中说:“她用她绵密而细致的心思,捕捉到了重大人生转换时刻生命的悸动、文化符号与社会认定悖离的分裂,也最终能从容体悟、观照母国与现居国社会及文化。”   评论家认为作家自身作为“标本”的大胆裸露和书写,提供了人类在迁徙过程中社会学层面的贡献。一个有关人类迁徙生存文化的大命题,宇秀以非常私语性的文学表达而呈现,给人以感性、细腻、真实并富有时尚气息的阅读快感。这是宇秀的独特。   然而,就在宇秀以《一个上海女人的温哥华》再度回归国内读者视线时,她在本地报刊却突然消失了。直到一个瓢泼大雨的夜晚,我作为《环球华报》记者接受了一项采访任务,驱车赶往西温哥华的一家泰国餐厅,才头一次面对面地见到宇秀本尊。原来她和丈夫一起在少有华裔的主流社区西温哥华市创办了一间泰式餐厅,当看到她穿梭往返端盘递水的身影,不由想到一个成语典故:文君当垆。禁不住为一个上海才女坠入人间烟火忙于生计而无暇文学感到惋惜。那晚,外面歇斯底里的雨声与里面推杯问盏的清脆声混杂在一起,她就在这种自然与人为的交响乐中,时不时穿插着与我聊上两句。   那篇访问记《我没有工夫喝下午茶了》的标题是直接引用采访中宇秀的自我解嘲,一句感叹道出了一位沪上女郎曾经有过的张爱玲式的闲适写意,也道出了王安忆式的境界追逐,更道出了当下欲罢不能的一丝惆怅。我当时暗自思量:她是否就此与文学写作告别?还是这段“文君当垆”的生活会成为她以后重返写作的财富?   悄然重返文坛的锋芒难掩和多维度的实力呈现   这次在《上海文学》邂逅“宇秀”,让我不由想到十年前采访她时的感慨,她到底是放不下文学啊!像是失联很久的老友突然有了消息,令我忍不住上网探探她的近况。   就在《上海文学》今年第六期发表她的长篇散文《那年的粉红叫的确良》的同时,《钟山》第三期刊发了她的长篇人物纪实《痖弦,温柔之必要的广义左派》,该文在今年揭晓的由山东文艺出版和大众网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阳光下的风”征文大赛中获报告文学二等奖。第七期的《青年作家》则推出她记述与女儿一起举办慈善演奏会感人经历的散文《锁孔里的日夜》。稍早一点今年第三期的《红豆》刊发了凌鼎年的评论《宇秀散文很小资》,同期配发了两篇宇秀的随笔:《被折衷的粉红套裙》和《外婆、小资、红烧肉》。在《北往――魁北克文学》公众号上,我看到凌鼎年另一篇评论《宇秀散文的海派情愫》,说实话,我比较认同?@个”海派情愫”,而她移民后文字里的这份情愫,不同于她在“下午茶”里书写的上海,而是在另一个文化坐标上的文化回望,那优美中的感伤,趣味中的思虑,个体生命透出的时代变迁,早已不仅仅是小女人的小资情调所能负荷的了。宇秀的写作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以小博大,数千字一篇散文,却包含惊人的信息量,如一件的确良,一道《烂糊肉丝黄芽菜》(见《作品》2015年第9期),乍一看平凡琐细,但宇秀笔下的人物却总是那么真切自然地呈现出世态炎凉和时代沧桑,令她的作品颇具现实主义的魅力,让人读后不由掩卷喟叹。   从2014年秋开始,宇秀悄然重返文坛,她的名字跟随着她的文字密集地频现于海内外报刊,许多网络平台和公众号更是频繁密集地出现宇秀的名字和她的作品,如《解放日报》的“上海观察”、《文汇报》的“文汇”网刊、华语文学网、腾讯、网易、世界华人网、忆乡坊文学城等等。回归写作仅仅两年多时间,她不仅在国内的纯文学刊物上连续发表新作,同时她在文学批评的涉足也显示出不凡的实力和独特风格。在2014年11月于广州召开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的高端论坛上,宇秀以《跨界书写的“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