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解析.docVIP

中央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央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解析

中央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形成性考核解析 作业解析(1)? ? 一、填空(每空一分,共十分) 1.《诗经·大雅》中的《 公刘 》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豳的大迁徙的历史,这一时期是周代统治阶级开国的时期。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秦风》《 蒹葭 》中的句子,诗中表现了因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产生的惆怅忧伤。 3.“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 》一诗中的句子,这几句描绘出一幅典型的黄昏时分农家生活的图景。 4.《诗经·卫风》《 硕人 》一篇描写一个贵族女子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把美丽女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诗经·小雅》《 》一首中的句子,表达了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6.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鄘风》中保存了她的诗《 载驰 》,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7.《诗经·小雅》中的《 鹿鸣 》是一首著名的燕飨诗,诗开篇就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起兴,借助自然物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基调。 8.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 毛诗传笺 》,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此后三家诗逐渐衰败。 9.“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诗经》《 静女 》一篇中的句子,这是一首描写了男女欢会的诗。 10.成语“耳提面命”出自《诗经·大雅》《 抑 》一诗中“匪面命之,言其耳提”一语。 ? 二、名词解释(共四题,每题五分) 1.四家诗 《诗经》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术语。西汉解说《诗经》的主要有四家,即:鲁人申培的鲁诗;齐人辕固的齐诗;燕人韩婴的韩诗和鲁人毛亨、赵人毛苌的毛诗。前三家诗在汉代被立为官学,盛行一时。东汉时,由于经学大师郑玄的推重,并亲为之注,所以毛诗得以大行于世,其他三家诗日渐衰落,终至于亡佚。 ? 2.比兴 中国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之一。比较常见的是采用自然物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思。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者,以彼物比此物”。《诗经》中的比兴大多是触景生情,是实写;而到了楚辞中,比兴多为虚构想像之辞,这是诗人对传统手法的突破。《诗经》和楚辞中比兴的运用,为我国古代诗歌奠定了艺术表现上的基础,使物和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 3.风、雅、颂 《诗经》的分类。风,又称“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所管辖地域的民歌土乐,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地方小调。《诗经》共有15国“风”,160篇。雅是周天子直接统辖的王畿附近的音乐歌曲,其中有一些民歌,但大多数是贵族文人的创作。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是朝廷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歌舞,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 4.四始 司马迁提出的《诗经》分类的一种观点。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列举了《风》、《小雅》、《大雅》、《颂》的第一篇篇目。按照这种列举方式,《诗经》应当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个类型。 ? 三、简答题(共三题,每题十分) 1.什么是讽谏精神?试结合作品进行说明。 提示: 讽谏精神,又称讽喻精神,是从《诗经》以来形成的一种诗歌品格。这是由一批有良好文化教养的优秀分子,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造就的精神品格。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二是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比如《诗经·大雅·十月之交》中对于王室的忧心忡忡;比如《诗经·大雅·荡》中的对殷纣王因失德而亡国的告诫等,都表现出这种精神。 《诗经》开创了讽谏精神的传统,后来在楚辞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生发,此后的杜甫,白居易等人就是继承的这中精神。 ? 2.为什么说《诗经》是具有浓厚乡土之情的艺术? 提示: 从《诗经》的状况看,且不说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即使是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根植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这不仅仅表现为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神的崇拜和农事诗的创作,而且表现为体现在《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中的眷恋故土与思乡怀归之情。 从原因上分析,这是因为以农业生产为根基建立起来的周代社会,从一开始就立足于自己脚下的土地,*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和文明。他们从来不愿意离开生其养其的土地,眷恋的是和平安适的田园生活,沉醉于温馨的乡土之梦。所以他们要表现农业的创造,农业的丰收,同时抒发出浓浓的相思怀归之情。 ? 3.试以“玉”为例,分析周文化精神对《诗经》物象择取的影响。 提示: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常常使用一些特定的物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思。物象的选择,传达出周代的文化精神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