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正林温馨人间一盏茶
在李正林眼中,茶是通向幸福生活的船票。
――题记
无论红茶、绿茶,龙井、普洱,还是极其普通的粗茶,细品内涵都是一苦、二甜、三回味的隽永哲理;青年遍历奋斗之苦,中年收获成功之甜,暮年淡对得失之回味,是人生的真实滋味。
李正林的人生以茶为伴,历苦终甘,坚守着做好人与做好茶的朴素愿望,完成了茶品与人品的融合。
童年之??
茶性本苦,人生始于磨难。
1935年,李正林出生于现小湾东镇彝族村寨白沙井的一户鲁姓人家,因跟阿爷归宗改姓李。全村清一色都是彝族,讲彝家土哩话,很少有人会讲汉话,与外界联系很少,运送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与那个时代长大的许多贫苦孩子一样,李正林的儿时记忆几乎都与饿肚子、光肚皮、打赤脚有关。
大约李正林10岁左右,一家人决定回祖籍地──另一个彝族村寨子菜里皮,后因在子菜里皮村无法落脚,李正林的父母搬到了邻近的阿母助路村,不幸的是遇到房子失火,刚盖好的房子被烧掉了,李正林一家只好再次搬迁。小波罗箐村纯朴善良的彝族村民接纳了他们,并在村边帮助他们搭建了茅草房,离村有一小段路,成了单门独户的独家村。但更为凄惨的是,李正林一家再次遇上房子失火,辛辛苦苦建起的栖身之所又一次化为灰烬。李正林的哥哥因伤心绝望而离家出走,二、三十年音讯杳无,直到六十年代末才回了一趟故土。李正林的父母只能强忍伤悲,在纯朴的彝族乡邻们帮助下,再盖一间简陋的草房作容身之所,十几岁的李正林也拖着单薄的身子,砍木料、背石头、夯土墙,忍苦受累,咬着牙跟父母去做各种重活,全家人忍苦负累,只为能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家。
李正林的童年就在这样颠沛流离、艰苦困难中度过。
一个低眉垂目的“?濉弊郑?是李正林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的真实写照。
庆幸的是,在13岁到15岁间,他获得了读三年小学的机会,这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一笔财富。第一年李正林到大波罗箐村读,大波罗箐与小波罗箐中间隔着一个山箐,绿翠河就从这里蜿蜒发端,子菜里皮村的李正国老师成了李正林的启蒙老师。后面两年,学校搬到了小波罗箐。教师换成芮开寿,一个腰带残疾的驼子,一个透着浓浓书卷味值得尊敬的文化人,芮老师对李正林影响很大。虽然李正林家里穷,交不出学费,但芮老师还是很重视他,格外用心地教育、指导他,给他讲一些励志的名言故事。李正林懂得尊敬老师,听老师的话,他不时会给芮老师带一两个鸡蛋几棵青菜,或抢着帮芮老师挑水捡柴等,并用心记下芮老师的教诲。因家庭原因,李正林没能坚持学业,芮老师也调到了十几公里外的龙门拉家库,当时一个很远很偏僻的地方。后来李正林曾多方打听,而芮老师已早早谢世了,这让李正林唏嘘不已,这段师恩李正林一直铭记于心。
三年的短暂学习生涯让李正林能够认识不少字,会算简单的加减乘除,这在同龄人中已经是了不起的事了。而更为重要的是,芮老师用“贫穷不要紧,人要有志气”、“要会做事、要会做人”等简单的道理深深影响着李正林,让他立下了一定要改变贫穷生活的志向,这种信念和简单的愿望成为支撑他一生上进的动力,激励着他始终顽强奋斗。
青年之困
青年是人生中重要的一段,人生的走向此时初见端倪。
李正林的青春岁月却是?厢逵裘频模?虽挣扎抗争,但终难改变失望迷茫的主旋律。
读了三年小学后,15岁的李正林还是被迫离开了自己钟爱的课堂。能写出村里人名字、会算加减乘除的他成为村里稀罕的知识分子,他当上了生产队的会计。他白天干繁重的体力活,晚上在松明火、煤油灯下记工分、算账。会计的活计关系到全村各家各户一年里粮食的最终分配,在那个缺粮的年代里,会计就是一个肥差,李正林却常怀一颗公心,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村领导、百姓都非常信任他。
16岁那一年,李正林的母亲积劳成疾撒手人寰,留下父亲、姐姐、他和一个残破贫穷的家庭。李正林欲哭无泪,却只能毅然决然扛起生活的重担。瘦弱的李正林抬不动犁,每次犁地前,姐姐将犁送到田头,犁完地,姐姐再来接他。就这样,李正林长黑了,也长结实了,慢慢学会了做各种轻重农活。
不久,李正林的姐姐出嫁了,嫁到相邻的小波罗箐,只剩下自己和父亲相依为命,一个本已残缺的家更显得冰冷了无生气。
李正林用积极的心态努力改变现状,他逐渐显露出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他很要强,不仅成了村里的会计,还担任村里的民兵队长,对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实属不易。
李正林渴望改变贫苦的命运,活出个人样。
李正林不甘心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打拼,因为他看不到更多的希望,他想出门闯一闯。李正林到巍山参加了一个月的民兵队长培训,后调到现小湾东镇的密马郎村搞民兵培训。听到边疆建设营房招收民兵,李正林马上去报了名,第二天队伍就从公郎赶赴临沧了。
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更何况家中尚有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