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墙迦舒布鲁姆IV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闪亮的墙迦舒布鲁姆IV峰   从上巴尔托洛冰川观察迦舒布鲁姆IV峰(以下简称GIV峰)宏伟的西壁,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它太完美了,完美得让你恨不得立刻去亲近它。就像优胜美地的半圆顶大岩壁一样,GIV峰堪称山体构造学的典范,山形就像一座被削去尖端的金字塔矗立于蓝色天幕的背景中,山顶经由自然之手修剪成平缓的斜坡,海拔意义的最高点留在右侧。陡峭的岩石立柱与宽阔的冰原顺着山脊铺展,傍晚时分常有被落日余晖渲染的云朵相伴其间。你会向往身居岩壁的高处,朝着难以企及的巅峰奋力攀登,舒适的营地只存在于遥远的记忆中。   在喜马拉雅高海拔攀登史上最令人心潮澎湃的年代到来之后――快速攀登和连续攀登、准阿尔卑斯式攀登方式的引进,无氧轻装直到无背负攀登……技术攀登也出现在类似于安纳普尔娜峰南壁这样最困难的路线上。昨天还只能被围攻的路线,最终可以无背负轻装单次冲击完成。阿尔卑斯攀登者们在既光荣又苦难的努力中一步步前进。GIV峰正是纯粹攀登者们梦想的圣殿,其地位正如斯蒂芬?维纳布尔斯在《世界登山运动》中所说,GIV峰是一座真正只属于登山者的山峰。      1861→1939   被遗忘的隐秘巨峰      自身的美,立于巴尔托洛冰川前端显要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明摆在那儿的攀登难度,海拔7925米的G lV峰是所有攀登者都自发会去欣赏的山峰。但要说真能理解GIV峰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全球高山中所具有的标志性意义的人,那是少之又少。单就充满异域风格的名字――巴尔蒂语(克什米尔北部人民所用,属藏缅语系)中代表美丽的Rgasha与山峰的Bruin,正如Ad Carter在1975年AAJ的文章中所言――喀喇昆仑地区的巴尔蒂语地名实在太过拗口,而且山峰的编号也是不够起眼的IV,进一步降格了它在初遇者心中的地位。由于高度不足八千米,GIV长期被遮挡在那些著名邻居的阴影下:海拔8047米的布洛阿特,8068米的迦舒布鲁姆I峰,8035米的迦舒布鲁姆II峰和8611米的K2。   这座世界第16高峰迄今为止的攀登历程中只有五支队伍,总共12位攀登者曾有幸接近它的顶峰,其中仅有三队站在最高点。在大多数地图与资料中,例如美国AAJ攀登年鉴,《HimaIaya Alpine Style》,《High Asia》等刊物上GIV峰的高度都标注为7925米。意大利队1958年首登后宣称其高度为7980米,稍后意大利的一些出版物中还出现了7992米的记录。7925米是被广泛认可的高度。   毫无疑问,GIV峰的攀登历史与喀喇昆仑的早期探索,特别是K2的早期测绘及攀登过程密不可分。1861年,英国调查员戈德温?奥斯汀上校为我们描述了他站在建于斯卡度上方的观测站中看到的景象:“编号为K2的山峰呈现出天蓝色,围绕它的是岩石裸露的K1与K3,及其他高度超过7200米的大山。这里同时还坐落着数以百计的相对矮小的卫峰――有些顶部积雪覆盖,有些是圆顶,有些裸露,棱角分明,山脊线走势陡峭、锋利如针。”这里的K3就是GIV峰最初的名字。而K1是玛舒布鲁姆峰。   当年晚些时候,戈德温?奥斯汀成为首位进入巴尔托洛地区的西方旅行者,近距离观察了喀喇昆仑的巨人们还有1892年第二位拜访巴尔托洛的英国探险家马丁?康威爵士,以及意大利的阿布鲁齐公爵――他于1909年率先尝试了K2西南山脊,这条路线日后也以他的名字命名。1934年,瑞士著名探险家Gunther Oskar Dyhrenfurth带领的国际远征队在攀登迦舒布鲁姆I峰时顺道侦察了南迦舒布鲁姆冰川(意大利队首登GIV峰时就采用了他们找到的进山路线)。1939年,接连有队伍尝试攀登GI峰与K2。随后由于二战及印巴分治导致的政治局势紧张,使得喀喇昆仑的登山活动不得不暂时告一段落。         1940→1958   精英们的集结号      上世纪50年代初攀登者得以重返喀喇昆仑,随之而来的是一段喀喇昆仑山峰首登的黄金年代:1954年的K2,1956年的迦舒布鲁姆II峰,1957年的布洛阿特峰,乔格里萨峰,迦舒布鲁姆I峰,到1958年终于迎来了GIV峰。那个时期喜马拉雅的攀登活动带有强烈的国家色彩,尤其是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登山强国,意大利人对GIV峰的“征服”也不例外。意大利阿尔卑斯俱乐部组织并资助了这次远征,传奇登山家里卡多?卡森出任领队;队员为沃尔特?博纳蒂,卡洛?毛里、托尼戈毕、弗斯科?马莱尼――精英们倾巢出动。   与今日攀登者可以坐直升机进出大本营,用几天时间解决一座高峰相比,早期喜马拉雅探险队庞大的规模及缓慢的前进速度恍若隔世。意大利队于5月12日坐船抵达港口城市卡拉奇,换乘火车到东北部城市拉瓦尔品第后,再飞到斯卡度。5月30日,在480名搬运工的帮助下,他们开始了朝向巴尔托洛冰川上游的240公里徒步,终于在6月1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