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破解中国发展关键性阻碍.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破解中国发展关键性阻碍

破解中国发展关键性阻碍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发展形式”理论创始人霍利斯?钱纳里,有一个著名论断是:在不具备普遍认为经济发展必要条件的情况下,找到关键性阻碍并改变它,就能加速发展。并且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奇迹”走的正是这条道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从农村扩展的改革。伟大经济学家马歇尔有一句名言,“自然不会飞跃”,经济奇迹背后的“中国模式”是否存在?独特在哪里?近年来,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诸因素中,关键性阻碍又是什么?该如何改变它?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实验室”和“印度实验室”创始人黄亚生和《财经》杂志特约学术编辑、《读品》创始人李华芳主编的《真实的中国:中国模式与城市化变革的反思》一书,就是要在梳理“中国模式”的基础上,研讨如何改变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城市化”这一新的关键性阻碍。本书凝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这样的美国学者,黄亚生、陈志武、文贯中这样的华人学者,以及茅于轼、秋风、陆铭这样的中国专业评论家,围绕“中国模式与城市化”的议题,60篇专题论文从“中国模式”、“城市化”、“户籍、劳动力与土地”、“城市化的地方实践”四个大的方面加以了细致探讨。 《真实的中国:中国模式与城市化变革的反思》一书的序言,是科斯在101岁时写下的《过去30多年中国市场转型只是起步》一文。科斯强调“市场社会不是终极状态,而是一个开放的自我改造的演化过程”,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个体户、经济特区等“边缘力量”将中国变成了市场经济,因此“过去30多年,中国的市场转型只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起步,远不是其尾声。”同时,科斯还尝试回答了“钱学森之问”,那就是“中国缺乏一个开放的思想市场”,如果采取正确的方法,在事实中寻求真相,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书的学者们,对“中国模式”总体上是持谨慎态度的。黄亚生教授从考察“中国经济奇迹的可靠事实”、类比“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巴西模式”、比较“助推中国经济增长因素与推动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区别”三个方面,说“中国模式”不独特。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也指出中国增长模式缺陷是“对国内私人消费的提振措施停留在口头上”。秋风认为所谓的“中国模式”只不过是“搭上了全球化的制度便车”,以“稳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对外开放,保护产权”三个方向的变革也只不过是“华盛顿共识”的中国版,中国需要谨防模式论陷阱,应沿着“私人产权的扩展,市场机制的建立,社会自治的发育,乃至于民主、法治理念和制度的树立”继续努力。 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政治制度改革、人口结构的变化、国际关系的调整等,但众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归根结底,是要处理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城市化、或者城镇化,是关键。就城市化而言,学者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应该继续走大城市之路,还是所谓就地城镇化?二是必须理清当下城市化的事实,三是应该破除障碍让农民进城,四是要关注城市病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化过程中农地用途变更以及拆迁补偿,是三个绕不开的问题。 复旦大学陆铭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规模还低于其最优水平,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大城市也正在复活,因此,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应该扩张其规模,而不是小型化。美国三一学院文贯中教授认为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恶化了城乡收入差,中国应通过内生型城市化走分享、可持续的现代化之路。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李铁主张通过发展特大镇来吸纳农民工。针对目前中国城市化中的诸多“城市病”,《财经》杂志的社论文章说要“挥别城镇化数字繁荣”;傅蔚冈强调应“从土地城市化转向人的城市化”;李华芳认为“城市化的下一步,应朝进一步鼓励要素自由流动的方向走,要以市场为导向决定城市的规模,再辅以相匹配的公共服务”;秋风则主张用县辖市来矫正可能的从“农民的终结”到“村落的终结”。 关于户籍、劳动力与土地,《真实的中国:中国模式与城市化变革的反思》一书的作者们从“自由迁徙的经济价值”谈起,认为“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值得坚守”,应“放开户籍,以迁移自由促规模适度”,要“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要“调整歧视性公共服务”。中国社科院蔡叻教授认为应对“刘易斯拐点”和潜在增长放缓,应“推进深度城镇化过程,赢得技术和教育赛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城市化与保障农业权益非两难,对于土地制度改革,浙江大学苏振华副教授认为“土地自由流转,农民才能致富”;同济大学胡景北教授认为“农业土地制度安排的改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而土地私有化可能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则认为“农村土地制度应当在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和农地农用的前提下推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