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
论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个课例的聚焦,揭示了学校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扭曲。为此,应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完成三个转变。即教师的角色和功能发生转变;由接受性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由“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民主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教师自觉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教师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解、分析少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多了;教师一味对学生挑毛病、找错误的少了,课堂上的鼓励、赞扬多了;教师理性化的解析少了,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多了;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少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景多了……但是,冷静地审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繁荣”、“热闹”的场面,我们也不能不感到一丝隐忧,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1 课例聚焦
学生:小学六年级。课文:《小英雄雨来》。
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乎充斥课堂的是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是师生愤怒激昂的几近于宣誓式的对话和对读(老师提示性地说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是用几近于逼迫的语言引导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去挤出文章中的爱恨情仇。
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让我们回到那让每一个中国人至今想起来都感到无比愤怒和耻辱的七十年前。
(多媒体展示日本侵略中国时的残暴画面)
师:看到这种情景,作为中国人的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先后有五六个同学被允许回答问题,答案大意是“日本人实在太没人性了“日本人太残忍了”“日本人不在他们的国家到我们国家来太坏了”等等。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让大家合唱。
并且反复的让孩子们朗读雨来被鬼子杀害后的情景。
师: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几位同学回答:“我们应该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 “我们把日本人打回去”、“我们要报仇!”、“我们要学习雨来,勇敢的同敌人做斗争”等。
2 课例评析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老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把《小英雄雨来》解读为“仇恨教育、报复教育”的最好材料。既忽略了“工具性”的特点,也扭曲了“人文性”的要求。就整节课来说,学生参与的广度和形式不可谓不广泛和多样化,既有饱含愤怒的言说,也有饱含愤怒或悲伤的朗读,还有全班同学的合唱(其实不只是全班同学,连参与听课的几十位老师和评委也齐刷刷的站起来加入了大合唱的行列),热热闹闹的场面,轰轰烈烈的气氛,但语文的味道却荡然无存了,语文学习的效果也无法想象了。
3 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人文性与工具性历来是语文学科争论已久的问题,虽然对此问题的争论并不因《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定位而终止,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可。尤其是在纠正语文教学中只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方面效果显著。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充斥着大量段落、层次的分析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教师的讲解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兴趣索然。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内容更加关注,对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影响尤为重视,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文本逐段逐句的感情朗读、反复研讨、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堂课的时间,学生只不过弄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微言大义,而作为语文学习的另一重要目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吸收,却所得甚少。
如果仅仅把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理解为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未免有失偏颇。其实,教育中的人文性无处不在:学生疑难、困惑之时,教师一个鼓励性的眼神,一句启发性的话语,是不是人文教育?学生敢于直谏教师教学中的失误,教师勇于改正错误并对学生提出鼓励,是不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语文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有机地和谐地融合在同一载体中的,它是不可分割的。语文的人文性是载体中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人文精神以及特定的文化内涵,它潜移默化地对人起着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是一个长期熏染、长期浸润、长期点化、长期影响的过程,它一定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不能是号召、不能是告诉、不能是要求、更不能是训导。它是语文的内质,是语文的神,是语文的根;语文的工具性是学习语文这一载体时必须采用的诸如听说读背写讲演练等的方法,它是语文的外壳,是语文的形,是语文的枝叶。语文的人文性是其内容,而工具性则是其形式,两者辨证的统一,有机的融合,就是其和谐之美。语文就像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人文性就是这个人的思想、情感、气质、品味、修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工具性就是这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G∕TJ 08-61-2018 基坑工程技术标准.docx
- 植物生理学课件(王小菁-第8版)-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pptx VIP
- 2024年中国工业饲料行业发展环境、供需态势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智研完整版727714864.pdf VIP
-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9课《登池上楼》课件 粤教版必修1.pptx VIP
- 毛主席诗词80首.docx VIP
- 苏教版六年级心理健康 第8课感受角色责任.pptx VIP
- 2024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初三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物理真题试卷含详解.docx VIP
- 标准化工程师基础教程课件.pptx VIP
- 安徽巢湖市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