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底我能挟迅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腕底我能挟迅雷   书法复兴三十余年来,岁月流逝,人物浪淘,李刚田先生一直屹立潮头,其艺术和思想,因时光的砥砺而愈发光彩照人。他是自觉站在历史高度要求自己的思想者;又是朝勤夕惕、孜孜不倦的躬行者。春去秋来,水落石出,其高尚的人品、丰硕的创作成果、全面的学术成就,日积月累,积淀了李刚田先生通人、大匠的风范。   诗礼传家?翰墨夙缘   李刚田先生生于诗礼之家,先生祖父为收藏大家。时移世易,沧海桑田,至李刚田先生少时,早已豪华落尽。然而资财虽散,而家风不坠,李刚田先生四五岁即开始临帖。先生幼年时,翻看字帖,家中大人要求先净手,帖要放端正,正襟危坐,帖要轻翻。其恭敬肃穆,令人神往,此种前代风流,失传久矣。李刚田先生初临《灵飞经》《麻姑仙坛记》《神策军碑》《昼锦堂记》等,“清晨五点钟,不论寒暑,在当庭的小麻桌上临上一个小时的字帖,感受着在树枝间跳动的小鸟蹴下的晨露,直到晨曦翻过屋脊照到院子里的花草上,临帖与读诗才算结束”。李先生黎明即起,一直坚持到现在,不论逆境顺境,岿然不动,诚所谓一以贯之。   然而窗明几净、阳光熙和的日子,转眼即逝。李刚田先生生于1946年,至20世纪50年代末,世风大变。李先生早年历经磨难,一言难尽,几年前,我读先生自传,深为感动。往者已矣,不说也罢。从先生谈斋号中,亦可略窥一二:   ……全家六口被分配到只有五平方米的两个蹲位的厕所住家。当时我只有十三岁,整天闻着熏人作呕的臭味,还有雅兴为此室铭一雅称为“逐臭堂”,真是苦中作乐。一日正蟠曲在这“逐臭堂”读书,听到隔壁厕所中有人撒尿入铁桶中叮咚作响,忽有启发,改“逐臭堂”为“听泉室”,这“听泉室”一则与环境契合,确有如静听山泉之妙,二则隐含着我对生活的渴望,我渴望解脱这恶臭的环境,还我一个纯真少年应该有的清静世界。数年后终于解脱了这恶臭,六口人搬入了一个十一平方米的新居。自己动手在旁边盖了一个五平方米的小屋,名之“宽斋”,有“今日得宽馀”之意。后又搬了家,房子大了,自己也作了专职的书法工作者,因为家藏了一面石鱼磬石,又改斋号“石鱼斋”,刻了一方“石鱼斋”的印,边款曰“石鱼石鱼,食之有馀,砚池躬耕,仓父无虞”,但求吃饱饭而已,更无多求。后又换了更大的房子,复又用“宽斋”。前之宽斋,仅可容膝,虽云宽斋,实寄希望于未来;后之宽斋,前之望已足矣,并无得陇望蜀之奢思,而是求心境之宽,处世之宽。   然而,对书法的热爱,既经少时模铸,便成为基因,也成为先生心灵的安慰。先生说:“正式喜欢书法是1960年左右,那时我大部分字帖都是自己双钩的,借人家字帖,回来自己双钩,大概攒了100多本,可惜后来都被当作‘四旧’烧了。”对于李刚田先生来说,学书只是学书,出于喜欢而已。这类似于有宗教信仰者朝夕礼拜,时日既久,成了生活方式。“我年轻时候,干的是体力活。回到家,家里饭没做好,一身臭汗没洗,就光着膀子趴在那里写小楷。虽然干的是很苦的活,但一写字,就不觉得苦,一点也不觉得热了。等写完这一张去吃饭的时候,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了,汗流在鞋里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一种快乐,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干书法这个行当,所以更谈不上有意‘厚积薄发’。但是,几十年过来了,才知道不论有意无意,学过的东西,都会潜在地支撑后来的创作。”   先生楷书学颜、柳、赵,落脚于魏碑;隶书学《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得灵感于《孔彪碑》《鲜于璜碑》,后来融会简帛;篆书学秦汉刻石,亦受吴昌硕、赵之谦、赵叔孺等影响,后遍学历代各种风格,渐渐脱尽窠臼,出以己意。先生学书,可谓极笨拙,又极聪明。所谓极笨拙,就是无所不学;所谓极聪明,就是在审美理想上一以贯之,所学皆有取舍,为我所用,最后面目独具。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博学为基础,以笃行为归宿。说句臆测的话,先生后来有了大成就、享了大名,即便没有大成就、未享大名,他也会不改初衷,如抱瓮灌园,绝去机心,这才是真正的治学治艺的人生境界。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要讨论李刚田先生的书法创作,真是三思难下笔。先生书法,浩浩如万顷之波,一时竟无从说起。我不会说那种听起来很有学术气息的话,只能童言无忌式地漫谈。   从书体说起。记得1998年,初见李先生,翻看李先生的作品集,其中篆隶楷行俱备,我问李先生自己最钟爱哪种书体,先生笑而不答,问我的看法。我当时说,我最喜欢李先生的行书。李先生说:“你的看法跟很多人不一样。”没有过多解释,只是说,行书下过很大工夫,平时写得也最多。就我曾见到的李先生的行书作品,有学康有为者、有学梁启超者、有学于右任者,也有在诸家体段上,有意识地加入刻款感觉者,不一而足。后来才渐渐由博反约,与楷书贯通。先生的行书,结体雍容,用笔简直而中截厚实,文质相济,气息平正渊雅。说句得罪人的话,有今人的风尚,又能上接清人庙堂气的作者,当下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