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籍652-三时伏气外感篇
中国古籍652-三时伏气外感篇
中国古籍中医瑰宝苑
三时伏气外感篇
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知温邪忌散,不与暴感门同法。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况热乃无形之气,时医多用消滞,攻治有形,胃汁先涸,阴液劫尽者多矣。
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气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盖足经顺传,如太阳传阳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传心包络,人多不知者。俗医见身热咳喘,不知肺病在上之旨,妄投荆、防、柴、葛,加入枳、朴、杏、苏、菔子、楂、麦、橘皮之属,辄云解肌消食。有见痰喘,便用大黄礞石滚痰丸,大便数行,上热愈结。幼稚谷少胃薄,表里苦辛化燥,胃汁已伤,复用大黄大苦沉降丸药,致脾胃阳和伤极,陡变惊痫,莫救者多矣。
(自注:风温肺病,治在上焦。夫春温忌汗,初病投剂,宜用辛凉,若杂入消导发散,不但与肺病无涉,劫尽胃汁,肺乏津液上供,头目清窍,徒为热气薰蒸,鼻干如煤,目瞑或上窜无泪,或热深肢厥,狂躁溺涩,胸高气促,皆是肺气不宣化之征。斯时若以肺药少加一味清降,使药力不致直趋肠中,而上痹可开,诸窍自爽,无如市医佥云结胸,皆用连、蒌、柴、枳苦寒直降,致闭塞愈甚,告毙者多。
又此证初因发热喘嗽,首用辛凉清肃上焦,如薄荷、连翘、牛蒡、象贝、桑叶、沙参、栀皮、蒌皮、花粉。若色苍,热胜烦渴,用石膏、竹叶辛寒清散,痧疹亦当宗此。若日数渐多,邪不得解,芩、连、凉膈亦可用。至热邪逆传膻中,神昏目瞑,鼻窍无涕(氵夷),诸窍欲闭,其势危急,必用至宝丹或牛黄清心丸。病减后余热,只甘寒清养胃阴足矣。)
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辛解凉温,只用一剂,大忌绝谷。若甚者宜昼夜竖抱勿倒,三四日。夫轻为咳,重为喘,喘急则鼻掀胸挺。
(自注:春温皆冬季伏邪,详于大方诸书,幼科亦有伏邪,治从大方。然暴感为多,如头痛恶寒发热,喘促鼻塞声重,脉浮无汗,原可表散,春令温舒,辛温宜少用,阳经表药,最忌混乱。至若身热咳喘有痰之证,只宜肺药清解,泻白散加前胡、牛蒡、薄荷之属,消食药只宜一二味;若二便俱通者,消食少用,须辨表里上中下何者为急施治。
又春季温暖,风温极多,温变热最速,若发散风寒消食,劫伤津液,变证尤速。
初起咳嗽喘促,通行用:薄荷、连翘、象贝、牛蒡、花粉、桔梗、沙参、木通、枳壳、橘红。
表解热不清用:黄芩、连翘、桑皮、花粉、地骨皮、川贝、知母、山栀。
备用方:黄芩汤、葱豉汤、凉膈散、清心凉膈散、苇茎汤、泻白散、葶苈大枣汤、白虎汤、至宝丹、牛黄清心丸、竹叶石膏汤、喻氏清燥救肺汤
里热不清,朝上凉,晚暮热,即当清解血分,久则滋清养阴。若热陷神昏,痰升喘促,急用牛黄丸之属。
风温乃肺先受邪,遂逆传心包,治在上焦,不与清胃攻下同法,幼科不知,初投发散消食,不应,改用柴、芩、瓜蒌、枳实、黄连,再下夺,不应,多致危殆,皆因不明手经之病耳。
若寒痰阻闭,亦有喘急胸高,不可与前法,用三白吐之,或妙香丸。)
夏为热病,然夏至已前,时令未为大热,《经》以先夏至病温,后夏至病暑。温邪前已申明,暑热一证,医者易眩。夏暑发自阳明,古人以白虎汤为主方。后贤刘河间创议迥出诸家,谓温热时邪,当分三焦投药,以苦辛寒为主,若拘六经分证,仍是伤寒治法,致误多矣。盖伤寒外受之寒,必先从汗解,辛温散邪是矣。口鼻吸入之寒,即为中寒阴病,治当温里,分三阴见证施治。若夫暑病,专方甚少,皆因前人略于暑,详于寒耳。考古如《金匮》暑暍痉之因,而洁古以动静分中暑中热,各具至理,兹不概述。论幼科病暑热,夹杂别病有诸,而时下不外发散消导,加入香薷一味,或六一散一服。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汗,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大顺散取义若此。长夏湿令,暑必兼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胃汁大受劫烁,变病由此甚多,发泄司令,里真自虚。张凤逵云:“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可称要言不烦矣。然幼科因暑热蔓延,变生他病,兹摘其概。
(暑邪必挟湿,状如外感风寒,忌用柴、葛、羌、防,如肌表热无汗,辛凉轻剂无误。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宣通上焦,如杏仁、连翘、薄荷、竹叶。
暑热深入,伏热烦渴,白虎汤、六一散。
暑病头胀如蒙,皆热盛上炽,白虎、竹叶,酒湿食滞者,加辛温通里。)
夏令受热,昏迷若惊,此为暑厥,即热气闭塞孔窍所致,其邪入络,与中络同法,牛黄丸、至宝丹芳香利窍可效。神苏以后,用清凉血分,如连翘心、竹叶心、元参、细生地、鲜生地、二冬之属。此证初起,大忌风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管道工程绿化带恢复方案(3篇).docx
- WW∕T 0089-2018 博物馆陈列展览形式设计与施工规范(可复制版).pdf
- (完整)高考英语3500词汇表中英文.pdf VIP
- 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pptx VIP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高职)全套教学课件.pptx
- (2025秋新版)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5 The weather and us》PPT课件.pptx
- 工业互联网网络运维 课件 任务4.4-2 网络安全防护—数据备份与恢复.pptx
- 第七课危险化学品储运安全.ppt VIP
- 大学校园消防安全知识培训.pptx VIP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PPT课件 2.第十章课件 第十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