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研究综述 树达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黄一昕 200921080123 [内容提要]新闻,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最广泛的社会活动为反映对象,承担着迅速传播信息,反映社会舆论的重任。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最能体现的知识功底,也是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所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要想达到理想的采访目的,必须要有技巧性的提问,必须要使被采访者乐意接受,并积极配合。也只有把握提问的分寸尺度和技巧艺术,才会有可能让对方言之有物、言无保留,甚至说得行云如水。现如今,我发现许多新闻记者,对提问之技巧艺术并没有把握得很准,甚至还没有学习和利用提问的技巧与方法。本文遴选2000年以来国内有关新闻采访提问艺术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初步研究分析,对有些内容做了深入归纳和梳理,并结合目前学界对这一话题的种种见解,较浅显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新闻记者 提问技巧 采访艺术 舆论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是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所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想要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记者,提问艺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巧和手段。记者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都体现了这个记者的所思、所想、所求,体现着他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的高低。所以记者要时时刻刻考虑到,怎样把握提问的技巧,即问题怎样提出来最妙?能不能打动被采访者,使之愉快接受你的采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采访的技巧与提问的艺术。笔者以2000年1月——2012年7月为时间界限,采用篇名检索的方法,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记者的提问”,检索到新闻与传播学相关研究论文21篇,采用主题搜索“记者的提问”,检索到相关论文143篇。本文主要以这些研究论文为样本,并结合其他有关学者关于提问艺术的研究资料,对其中相关提问的要求与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从记者提问的现状入手,综合分析记者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初步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记者提问的现状 从上述有关论文和资料可以看出,当前有不少新闻记者,似乎都没有找到准确的提问方法,都由着自己心里所想去提问,没有做到把握全局、控制局面或者顾及到被采访者的感受。 (一)有的记者提问很突然。“记者心中无数,提问信马由缰,对方自然无法配合,采访工作只能在敷衍了事中结束。”学者王子明认为。1983 年11 月,中国新闻代表团到日本访问,在东京大田区石台中学采访时,有位记者向参加座谈会的五位日本中学生突然发问:“你们对中国有什么了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从回答。 (二)有的记者提问很幼稚。在许多采访现场,人家忙得不可开交,或处理非常紧急甚至人命关天的事情,一些记者提出一些好气又好笑的问题。1995 年4 月的一天,北京隆福百货大楼起火,一位记者向北京市市长李其炎提问:“深更半夜起来亲自指挥抢救,有什么感想?”结果被市长斥责:“都什么时候了,还提这种问题?” 这种采访由于记者缺乏相关知识和行业了解,或仓促上阵,采访提问便显得幼稚而可笑,令双方难堪。[1] (三)有的记者提问很拘束。学者杨武轩对此很有一些见解。他认为,一些经验不足的记者,在采访时有所拘束, 束手束脚,这会直接影响到对方的情绪,自然也不会认真回答问题,敷衍了事。 (四)有的记者提问很轻浮。有一些过分放松自己情绪的记者,其行为轻浮, 说话没有重点, 不仅会让被采访者感觉不受重视,还会让他们觉得这次采访太过儿戏,回答提问的随意性很大。 (五)有的记者提问很傲慢。还有一些记者,态度傲慢,把采访看成是展示自己的舞台,说话不分场合,提问时盛气凌人,出言不逊,让被采访者感到不被尊重,相当反感,自然会带着情绪回答问题,答案的真实程度自然值得质疑。[2] 二、记者提问的忌讳 提问看似简单,其实有着大学问在里面,我们尤其要注意一些提问的忌讳。 (一)叶旋的观点。学者叶旋认为记者提问忌讳有三点:1.忌提问语言没有信息量。新闻事实内容主要包含在采访对象的回答之中,而通过采访对象的回答是否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要求,关键在于记者的提问语言有没有一定信息量。记者的提问绝不能“以问代答”,只让采访对象答“是”或“不是”。2.忌“万能式”提问。“你有什么感想?”“你此刻的感受是什么?”等,这些“笼统型”的提问,似乎用在哪都能对付。由于万能式的提问笼统而没有针对性,所以对方往往很难回答。如果记者将问题具体化,则能够使对方既不好回避问题,又能提供具体情况。3.忌提问“外行话”。例如,有一位记者在采访一名小学生时,问:期末考了多少分? 小学生则答:我不知道。这个回答让这位记者感到莫名其妙。原来,这个学校已经取消了百分制,而是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制度。这位记者的尴尬就在于他没有了解现阶段小学教育的相关信息,造成了提问说“外行话”。[3] (二)冯万建的观点。学者冯万建提出:1.提问忌大而不当,贵在有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