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阴阳五行说与中国古代的音乐养生智慧
(绍兴文理学院 图书馆,浙江 绍兴 312000)
摘 要: 中国古代的音乐养生理论是以天人合一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本文在人体、人性、音乐与宇宙自然的宏大系统之中阐明其内在的关联,音?房梢栽谧匀皇粜圆忝娴骼砣颂寤?能,也可以在价值属性层面为人情、人性扶正祛邪。
关键词: 音乐 养生 阴阳五行
音乐是一种丰富而有序的听觉感性样式,其悦情悦性、悦志悦神的审美价值自不待言,然而,在中国古代音乐哲学那里,音乐具有独特的养生功能。不同于西方音乐养生学主客二分地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探讨音乐的养生作用,中国古代音乐哲学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框架中,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将音乐与人体器官、道德伦理、宇宙自然融为一体,建构出一套天人感应模式的音乐理论,体现出独特的音乐养生智慧。
一、天人感应模式的音乐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特征,除了“天人玄同”、“天人相通”、“天人相交”、“天人同体”、“天人一气”、“天人一理”等理论表述之外,在汉代以前,“天人合一”更多地表现为“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用“阴阳”描述相互对立的自然状态,进而将之抽象为自然和社会现象中两种对立力量之间变化消长的规律。“五行”刚开始指构造自然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金、木、水、火、土,后来演变为从革、曲直、润下、炎上、稼穑等五种功能属性。战国后期,“阴阳”和“五行”说逐渐融合,《管子?四时》指出:“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将一年四季划分为阴阳四时,四时又带动了“五行”的生发和运行,例如:“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可见,管子初步构建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宇宙论图式。而真正将此模式推向成熟的则是《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后被编入《礼记?月令》)。《十二月纪》认为,五行(木、火、土、金、水)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音(角、徵、宫、商、羽)、五色(青、赤、黄、白、黑),并且与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德(仁、礼、信、义、智)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运动的有机系统,从而将人的生理机体、社会属性与宇宙自然对应起来,天人感应模式的音乐理论由此成型。
天人感应模式音乐理论的总体思路是:“用‘阴阳’和‘五行’统一地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用‘阴阳’和‘五行’解释音乐现象。”[1]48具体学理正如李泽厚所说:“如果去掉古代不可避免的神秘解释,关键就在:要把(一)音乐(及舞蹈、诗歌)的节律与(二)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和(三)人的身心情感和节奏韵律相对照呼应,以组织、构造一个相互感应的同构系统。”[2]235早在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就将阴阳、五行、音乐、人体联系起来,“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左传?昭公元年》)战国时期,《管子》指出:“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五声既调,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吕氏春秋》更是将五音与五时、十二律与十二月详细地对应起来,并指出:“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到了汉代,沟通天人的音乐理论更加明确地发展为两条支脉:一是人体、音乐与自然关系的系统化,如《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的命题。二是人性、音乐与道德关系的系统化,如《礼记?乐记》提出了“乐者,通伦理者也”的命题。正是这两大命题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养生理论的两条基本原则。
二、人体、音乐与自然
成书于战国,丰富于汉代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充分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将天人感应模式的音乐理论应用于医疗和养生,体现出高超的音乐养生智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可见,《内经》将阴阳平衡、阴阳辩证统一定为防病和治病的根本原则。《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依据人体的形体、体质、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不同,将人划分为阴阳二十五种类型。《灵枢?五音五味》则将五音的二十五个变音与阴阳二十五种人体类型联系起来,尝试用音乐的阴阳属性调理和补救人体机能的阴阳失衡。
《素问》中的《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等篇进一步将五行、五方、五时、五气、五音与人体的五脏、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窍(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皮、肉、骨)、五声(呼、笑、歌、哭、呻)、五志(怒、喜、思、忧、恐)、五神(魂、神、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