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列强退还的庚子赔款及用途
列强退还的庚子赔款及用途
--------------------------------------------------------------------------------
[转寄][转贴][本讨论区][回复文章][回信给作者][同主题阅读] [从这里展开] 发信人: 李卫公 (闭关修炼ing), 信区: civic_life
标 题: 列强退还的庚子赔款及用途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Sun Sep 28 08:21:49 2003), 本站()
列强退还的庚子赔款及用途
佚名
1900年,中国的庚子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
权代表奕匡力和李鸿章与11国代表,在最后协定书上签字,签下了将中华民族推入苦
难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
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等款项本息合计982238150两
白银,由1902年起至1940年止,分39年还清,以海关、常关及盐政各进款作抵押,按
照条约所列办法及汇率,折合各国货币偿付,是为“庚子赔款”。其中俄国以出兵满
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
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庚子赔款,超过以前所有赔款之总
和,至此,中国财政、经济全面破产。近代中国向帝国主义国家总共支付的战争“赔
款”为16亿多两白银。在所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中,日本掠夺中国的财产最
多。
1901年签定的《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
应得到其中的3200多万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
1906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白宫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用清朝政府的
“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在明恩溥等人推动之下,罗斯
福总统向国会提出赞助中国教育的谘文,1908年5月25日由国会通过。
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
留美学生之用。为了开展派遣留美学生工作,清朝政府于1911年在北京开设了清华留
美预备学校,1924年改名为“清华大学”。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
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
华大学。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经费来源和运作模式,清华从创建伊始,在诸多方面
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些特别的优势和办学条件,也因此而有别于国内的其他大学。
这样的环境也给了梅贻琦治校在客观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办学条
件。国外的历史学家评论道:“清华其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当其他院校求助于军阀政
权不稳定的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有保障的。”⑷这种观点虽暗含夸大美国所起
的作用之意,但基本还是公允的。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清华人”几近三分之一。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
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由于清华的经费来源较为充裕,使其办学亦有相当的自主性,这些条件又对治校方面
自然产生一些影响,促进了清华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运行机制上逐渐地形成一套
独立的、具有清华自身特点的东西,并由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体制和风格,乃至后来
清华校风与学风的逐步形成,都与此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这种特征较明显的反
映出来的一个例证,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的学校风潮。
其中,清华校长多次易人,竟有十几任之多,甚至出现清华几年没有校长,由校务会
议维持的尴尬局面。
“磨洋工”一词,一般指干活磨磨蹭蹭,或消极怠工。其实,最初人们说“磨洋工”
并不包括这种意思。它本是建筑工程中的一道工序。原来,我国旧式房屋建筑,其考
究者要求“磨砖对缝”。磨工,就是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美
观。1917年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其
建筑质量要求很高,外观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
即磨工技术。由于这项工程是由外国人出资、设计、监督建造,中国人称为“洋
工”。协和医院主楼14座,又是高层建筑,“磨工”工作浩繁而缓慢。当时参加建筑
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工序改称为“磨洋工”,久之便演变成今天的这种意思。
美国用心良苦的教育计划,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赔款(胡适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国学
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