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的威慑力 当 前 广东省卫生厅10月3日晚通报,东莞市发生一起基孔肯雅热社区聚集性疫情。截至10月1日共发现91例疑似病例。病例均为轻症病例,以发热并伴有关节痛、肌肉骨骼痛或皮疹症状为主,绝大多数已经痊愈,无住院、重症和死亡病例。 10月5日止,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204例 历 史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流行1956年分离出病毒此后数十年间多次发生于非洲,东南亚及印度等地区2006年开始再次在印度洋岛屿,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数百万人患病1987年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发现病例2008年3月我国香港和内地相继发现输入性病例 基孔肯雅热世界分布 概 述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基孔肯雅”取自于Kimakonde语中一个动词词根,意思是“变成歪扭的”,描述患者因关节疼痛而弯腰的样子。 CHIKV的体外繁殖及体抗力 ??CHIKV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CHIKV可感染非人灵长类、乳鼠等动物。 ??? ?CHIK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热、脂溶剂、去污剂、漂白粉、酚、70%酒精和甲醛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CHIKV的主要宿主。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 人群易感性 人对CHIK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 急性期的临床表现1、发热:急起、高热2、皮疹:斑疹、丘疹或紫癜 3、关节疼痛: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4、其它: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 对光敏感 皮 疹 皮 疹 此次发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恢复期的临床表现 ?急性期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可完全恢复。部分患者持续性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达数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 ??个别患者留有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WBC计数多为正常,少数患者WBC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轻度降低. 生化检查:部分患者血清ALT,AST,肌酸激酶(CK)升高. 脑脊液检查: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性脑炎的改变. 血清特异性抗体:IgM(第1天开始),IgG(第2天):ELISA RT-PCR检测血中病毒RNA(4天内) 分离出病毒(2天内) 诊 断 流行病学资料: 有12天内在疫区经历 临床表现: 发热、皮疹、关节痛 实验室检查:血清特异性IgM 抗体阳性;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滴度4 倍以上增高;检出基孔肯雅病毒RNA; 鉴别诊断 登革热:热程、关节痛、血象 甲病毒感染(O’nyong-nyong病毒、Mayaro病毒等):核酸、病毒分离 传染性红斑:颧部红斑、口周苍白 、抗体、核酸 流感,麻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细菌性关节炎等 在家医学观察/门诊治疗 1,发病地区社区蚊子布雷图指数小于5 2,居住场所有防蚊条件(蚊帐、防蚊窗) 3,轻症患者 符合条件1和3者或者是符合条件2和3者 住院条件 1,不符合在家医学观察者 2,来自新发病地区患者 3,有严重基础病患者 4,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者 5,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者 6,年龄小于5岁者 7,妊娠期患者 符合以上1条者需住院治疗 治 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 降温:物理降温、非甾体消炎药(勿阿司匹林) 止痛: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使用镇痛药物. 脑膜脑炎的治疗:治疗要点主要为防治脑水肿. 出院标准 ? 体温恢复正常,隔离期已满(病程大于5天)。 改善室外环境 注意室内水源 积极灭蚊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 登革出血热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与免疫促进作用有关。 原先存在的小量抗1型登革病毒抗体促进2型登革病毒复制,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增加血管通透性,激活补体,血管损伤,肝肿大,出血,休克(感染中毒、血容量不足) 。 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急起高热, 24内达40℃ 伴头痛、疼痛、疲乏 第3~4天出斑丘疹、瘀点, 先见于躯干,后见于四肢 淋巴结肿大 病程通常为一周左右 重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除有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外, 尚有脑膜脑炎的临床表现。 登革出血热型的临床表现: 表现为高热、疼痛、出血、 贫血, 常由2型登革病毒感染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