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神经症8年制
流行病学 患病率:3.55‰。 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文化较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 发病多在20-40岁。 女男。 病因 生物学因素 ①遗传:不肯定。 ②素质与人格类型:有癔症性格特征的人,较易发病。⑴情感丰富鲜明强烈但极不稳定。 ⑵ 暗示性高。 ⑶ 自我中心。⑷富于幻想。 2.心理因素:首次发病前一周有精神刺激。 3.社会文化因素:对发病形式、临床症状、发病率的影响。Koro恐缩症。 临床表现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性癔症。 1.癔症性朦胧状态 2.情绪爆发 3.癔症性遗忘 4.癔症性漫游 5.癔症性身份障碍 6.癔症性假性痴呆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性癔症,指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等转换性症状,也包括躯体、内脏障碍等躯体化症状。 1.运动障碍 (l)痉挛发作: (2)局部肌肉的抽动或阵挛: (3)肢体瘫痪: (4)行走不能: (5)缄默症、失音症: 2.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2)感觉缺失: (3)感觉异常:癔症球 (4)视觉障碍:失明、管状视野、单眼复视。 (5)听觉障碍:失聪,选择性耳聋。 三、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1.流行性癔症:即癔症集体发作。 2.赔偿性神经症: 3.职业性神经症: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运动协调障碍,如舞蹈演员临演时的下肢运动不能。 4.癔症性精神病 诊断标准 ㈠症状标准 ⒈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综合征:①癔症性遗忘;②癔症性漫游;③癔症性多重人格;④癔症性精神病;⑤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⑥其它癔症形式; 2.没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㈡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㈢病程标准: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联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㈣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诈病。 ㈤说明 ⒈癫痫可并有癔症表现,此时应并列诊断; ⒉癔症性症状可见于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假如有分裂症状或情感症状存在,应分别作出后两者的相应诊断。 病程和预后 1、病程有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种,大多数分离性障碍都呈发作性病程,大多数躯体性障碍呈持续性病程。 2、癔症的预后是良好的。 3、对癔症患者的追踪发现有部分后来是肯定的器质性疾病、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 治疗 暗示疗法 * 4.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6个月。 5.排除标准: (1)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 (2)排除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物,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躁狂症、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伴发的焦虑。 惊恐发作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 2.惊恐发作需符合以下4项: (1)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 (2)在发作间歇期,除了害怕再发作外,没有明显的症状。 (3)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4)发作时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3.严重标准: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4.病程标准: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 5.排除标准: (1)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恐惧症、抑郁症,或躯体形式障碍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2)排除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嗜铬细胞瘤、甲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 流行病学 患病率:0.30‰。 发病年龄多在18~30岁。 性别间无差异。 脑力劳动者多。 病程与预后 部分患者在一年缓解。 病情超过一年者通常是持续波动的病程,可达数年。 强迫症状严重或伴有强迫人格特征及持续遭遇较多生活事件的患者预后较差。 多数缓慢起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 研究不多,结论也缺乏说服力。 2.生化:5-HT功能异常,多巴胺和胆碱能系统可能参与了部分强迫症病人的发病。 3.脑病理学 现代脑影像学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涉及额叶和基底节的神经回路的异常。 Rapoport等(1988) 指出:基底节存在一个对初始刺激认知和行为释放机制。感觉刺激从感觉器官到皮质,然后到纹状体,如果感觉刺激与纹状体中储存的信息内容相一致,那么就发生正常反应,然而,如果感觉输入信息起源于前扣带皮质,这部分皮质能在没有适当感觉刺激的情况下引起行为反应,就发生强迫行为。 4.心理学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强迫症是一种对特定情境的习惯性反应。强迫行为和强迫性仪式动作被认为是减轻焦虑的手,由于这种动作仅能暂时的减轻焦虑,从而导致了重复的仪式行为的发生。 此外,生活事件和个体的人格特征(强迫型人格)在疾病的发生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临床表现 (一)强迫观念 1.强迫思想
文档评论(0)